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白城模式”升级 谋划打造“北方氢谷”

2019-07-10 14:21
角马能源
关注

白城模式

白城市的氢谷之路搭乘的是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氢能的东风。

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涉及氢能和燃料电池应用。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提到,到2020年,加氢站达到100座,氢能汽车保有量1万辆;到2030年,加氢站达到几千座,氢能汽车保有量百万辆,市场规模万亿元以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的内容。这是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此后,氢能躁动。仅过去一年,中国已有大同、四川、广东、北京、上海、天津等近20个省市动工氢能产业园,近14个地区出台氢能产业政策。

但在诸多的城市中,“白城模式”缘何受追捧?20天前,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或许回答了这个问题。

杜祥琬在参加由《能源》杂志主办的氢能会议时指出,发展氢能须搞清楚为了“初心”,还是为了“出路”?

“我们发展氢能的初衷,是要减少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杜祥琬说,“发展氢产业是否符合初衷,取决于用什么方式制氢。”

在杜祥琬看来,“白城模式”值得推崇的原因在于,该市利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并延伸至全产业链,全过程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续。

这源于在白城市的电源构成中,风电装机和太阳能装机占比已达71%,火电装机仅占29%,可再生能源电源的比例在未来仍在增加。

目前,氢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工业副产氢;另一个是弃风、弃光、弃水(“三弃”)来进行电解水制氢。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中国的工业用氢来源构成中,煤基制氢仍是主要来源,占比达66.67%;其次是天然气及石油基制氢,占比为20%。

“这两大渠道已足以满足现状。但未来随着行业发展,还需要更大规模的氢产量。应该立足于可再生能源产氢,这样才能争取做到全产业链无排放。”杜祥琬说。

不过,在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下,要“初心”还是“出路”,似乎少有人愿意去思考和回答。

如何做到既可持续,又保证经济性,这也是白城市发展氢能不得不面对的拷问。而成本则是掣肘氢产业能否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与会时认为,按白城每年有3000小时的风电发电能力,如果全部开动,制氢气的用电成本在20元/公斤到22元/公斤,制造综合成本加储运到长春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公斤45元以下。

李明伟在演讲中则称,通过智能微电网、直购电、轻度并网型风电制氢、离网型风能(光伏)制氢,使氢气在加氢站“出口”价格控制在每公斤40元以下。

另一位与会专家称,若将氢气每公斤价格控制在40元以下,经济性甚至优于传统燃油车,已经具有市场竞争力。

干勇分析称,氢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是天然气的3.3倍。加一公斤氢,汽车可以开100公里,用锂电池则需要13到18度电,锂电池重量相当于一百公斤以上。

“在上百吨装载车上,由于自重,耗能明显。氢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到600至1000公里,而且补充氢的时间一次充满只须3分钟。”干勇说。

干勇称,在中国,诸如白城这样的清洁能源地区有30个,发展氢产业空间巨大。

不过,这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国度,在氢能领域仍尚未出台国家统一规划。“氢都”之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方政府的各自为阵。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