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那些“热门”但“不灵”的环保风口背后:环企主业失守下的新增长迷局

转型不能基于跟风和概念,而应基于企业核心能力与外部机会的匹配度。最理性的战略,是在自身能力圈内挖掘增量,而非幻想通过“风口”一跃而上。

栏目趋势洞察  作者青山研究院  视觉山上小青

伴随着环保基建潮的退去,大量环保企业在思考“拓展新业务”。

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的时代终结,市场容量锐减,企业业绩普遍承压,尤其是曾被资本市场捧高、如今却难以维持高增长预期的上市公司,身处更为窘迫的处境。

加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危机和焦虑。在多重压力之下,环保企业被迫寻找新的增长点,尝试“跨界”与“转型”等。

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努力寻找新方向、新增长,从“双碳”到“新能源”,从“资源循环”到“环保+文旅”,一些看似顺应大势的转型尝试,实则多是“病急乱投医”。

在这个变数叠加、风险频发的时期,环保企业必须更加审慎。探索新业务是找出路,但不能再走“风口思维”的老路。

本文将围绕环保企业的拓新探索展开,剖析企业追逐“风口”的真实状况,希望为企业探索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大量环保企业“主业不保”

盛宴之后的危机正在爆发

环保行业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可以用大起大落来概括,大起是以环保基建潮为内核的爆发式增长,大落是基建潮退去后的断崖式下跌。

在增长期,“政策驱动+资本助推+工程主导”的合力推动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治理等各领域迅速增长,大量企业业绩被推高至十亿、百亿级。

而之后行业急转直下进入下滑期,随着环保设施逐渐饱和,新增项目数量大幅缩减,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吃紧等不利因素出现,使得环保项目落地效率断崖式下降。

2023年,某头部水务公司披露财报显示,其新签项目同比下滑46%,利润同比减少近30%。中小环保企业日子更为艰难,现金流持续紧张。

大起大落之后,环保行业迎来时代性变革,很大一部分环保企业在盛宴之后面临一个共同的危机——主业不保(这里“主业”指环保工程类业务)。

这一巨大落差让很多企业无法承受,因此需要新的增长、新的业务来弥补,这是很多企业的处境。

近几年,不少规模以上企业结合各自的资源和特长积极开拓新业务方向。

但现实在于,拓展新业务的难度远比想象中高,而种种风口的鼓吹又往往遮蔽了很多企业的理性,以至于企业容易误入一些看似与环保有关实则不切实际的“风口”。

热门”但“不灵”的环保风口

看起来很大,但企业根本抓不住”

环保企业在新业务探索中呈现出明显的跟风思维,一有新概念就一拥而上。

然而,实际成效却远低于预期,大多数所谓“新增长点”最终成为消耗资源、加重负担的草率之举。例如,风行于行业的几个热门风口:

案例一:减碳

“减碳”概念自2020年以来成为全民热议话题,不少环保企业迅速设立“碳管理中心”、“碳咨询中心”等,推出碳咨询、碳盘查等服务。但问题是,双碳的构想并未落在实处和形成成熟的商业闭环。碳交易市场尚在建设初期,碳资产价值体系未确立,客户意愿也不强,导致许多企业“做了很多事,挣不到钱,也看不到怎么挣钱”。2023年,一家知名环保咨询企业的碳业务收入占比不足3%,其负责人表示:纯属“概念超出实际,宣传大于收益”。

案例二:新能源

光伏、储能等被认为是未来产业,似乎也是和环保密切相关的方向,但这些赛道门槛高、竞争激烈,与环保企业的能力结构并不匹配。某传统环保工程企业试图转型光伏开发,仅一年便因无法承受高投入而宣布退出。实际上,环保企业最多只能在新能源项目中提供“辅助性服务”——如配套的废气处理或污水处理系统,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增长主线。

案例三:资源循环

再生资源行业虽与环保技术有交集,但产业逻辑完全不同。以废旧家电回收为例,其核心是渠道与流通效率,而非技术壁垒。环保企业进入该领域往往陷入“资源不足、模式不清”的困局。2022年,一家上市环保公司宣布布局电池回收,但两年过去毫无实质项目,股价反而因“讲故事”行为频繁被监管关注。

案例四:EOD

EOD模式被部分企业视为新蓝海,但对环保企业而言,并无特殊优势,环保部分在其中只是小配角。EOD项目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资源调动能力远远超出环保类项目。此外,EOD项目受周期性与政策因素影响极大,缺乏稳定性。一旦地方政策以及金融配套等支撑不稳,项目很可能变成“烂尾工程”。

总的来说,上述一类风口和拓新尝试,要么是悬而不明的概念,要么是新增加的业务场景,要么是完全偏离了环保企业的能力边界,并不能支撑环保企业的新增长。

当然,另一种情况是企业明知其中问题,仅仅借用概念编织故事,这种情况或有其他用意,与新业务并无实质关系。

一位环保上市企业的高管吐槽,“这些风口看起来很大,但企业根本抓不住”。

诚实面对客观现实和自身条件

转型不是所有企业的选项

在迷雾中识别真正的风口,需要理性判别形势和诚实面对自身条件。面对一个方向,不妨多问几个问题:

能否形成闭环? 新业务是否可以从产品到市场实现独立运转,而不是“靠补贴活命”或“靠概念撑市值”?

是否脱离主业能力圈? 企业是否具备进入新领域所需的核心资源与组织能力?

客户是否真的愿意为此买单? 是否存在真正可支付的市场需求,而不是“政策虚火”?

是否具备再复制能力? 是单个项目的偶然成功,还是能标准化、可扩展的模式?

……

只有能正面回答这些问题的新业务,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业务增长点。

另一方面,一个残酷的现实行业不得不直面:转型不是所有企业的选项,多数环保企业不具备转型条件。

尤其是那些依赖项目制、工程制为生的公司,既无品牌粘性,也无技术壁垒,更缺乏市场运营经验。贸然跨界,只会加速资源耗尽。

转型不能基于跟风和概念,而应基于企业核心能力与外部机会的匹配度。最理性的战略,是在自身能力圈内挖掘增量,而非幻想通过“风口”一跃而上。

直面现实,理性决策

风口往往是炒出来的,真正的机会藏在看似平凡的坚守与理性思考中。

环保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的变革,那些还能活下来的企业,并非最激进的,而是最务实的。面对现实、直视衰退、接受周期,才能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

不必每次都赶上“风口”,也许稳扎稳打、回归主业,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智慧。放弃幻想,置身市场中理性思考,而不是靠听风来判断机会。

       原文标题 : 那些“热门”但“不灵”的环保风口背后:环企主业失守下的新增长迷局|青山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