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
三、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业和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产业本身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广泛深入介入。
1、产业协同效应差。合同能源管理属于节能服务业,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由于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历史短、规模小,往往缺乏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客观上需要外部产业协同支持。但当前我国节能服务业集聚区域内相关产业规划普遍滞后,产业聚而不合,影响了节能服务要素资源的科学配置,使产业聚集效应难以显现,客观上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发展和公司壮大。
2、优惠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为了扶持中小型节能服务公司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行节能,国家发改委自2010年起出台了财政奖励、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并明确了政策执行的具体细则,但近年来的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012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计划安排财政奖励资金17亿元,但实际进行节能奖励申报的节能公司不足200家,实际支出财政奖励仅3.12亿,富余大量资金。据了解,造成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宣传不够,很多公司并不清楚优惠政策的存在和具体内容;二是申报涉及知识面广、程序复杂,专业申报人才匮乏;三是项目节能效果可测性差,难以达到补贴标准。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进一步提高优惠政策执行力的解决办法。
3、用能单位节能意愿不强。节能环保属于市场失灵领域,企业一般没有积极性去主动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往往需要政府主导法规强制性推进。如美国华盛顿特区法案要求任何超过2万平方英尺的新建筑或是翻修建筑,都要符合政府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日本政府则利用法律和政令规定各政府机构、高耗能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降低能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工业用能实施价格倾斜,加上主要用能行业多属于周期性行业,企业效益受行业周期的影响远大于能源成本影响,另外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实际上也大打折扣,用能企业节能意识普遍不强,市场需求并未彻底释放。
4、节能效益难以科学评估。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涉及到的节能技术种类多、范围广,很难形成单独标准,节能公司和用能单位容易产生纠纷,导致拖延、克扣甚至拒绝回款等现象时有发生。回款作为银行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之一,一旦因为评估不清导致拖欠或拒付,将给商业银行贷款带来巨大的偿债风险,客观上回款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介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最大风险之一。
5、节能服务公司多属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时间短,近年来虽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节能服务企业,但大多数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另外,节能服务公司虽拥有技术,但普遍缺少土地、厂房等接受程度高的抵押品,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