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苏州百亿毒地案背后,一场将环保置之度外的赌局

02

环保置之度外的赌局

陆家嘴毒地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房地产扩张失控的案例,同类事件中有一个显著的内核——赌。

此案涉案双方均是国企,但并未在合规上恪守本分,甚至有些无下限,这严重不符合国企属性和所谓担当。

陆家嘴是上海国资控股的老牌房地产上市公司,以其身份、名望、专业性、经历都不应该把学校、住宅建在安全指标严重超标的毒地之上,因为这会同时抹黑“房地产”、“国企”、“上海市”三者,前一者已经黑了,再抹一下无所谓,抹黑后两者后果就严重了。

专业机构干出不专业的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赌”字上,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各方在诸多环节的决策中都在“赌”,最终在外部环境的巨变之下演变成了一场失败的赌局。

涉案地块从始至终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赌博”:

第一阶段是地块原持有方捂地数年赌地价上涨,结果在 2016 年高价赌赢,此时正值房地产的疯狂增长期,经历 222 轮报价竞争,地块以 85.25 亿元出手。出手地块的程序是否合规真实目前来看严重存疑,这也在赌局的范围。

第二阶段是开发方拿到地块后继续赌,只不过这个阶段要赌的就多了,一方面要赌房价持续上涨,另一方面要赌“毒地开发”能够过关。

结果两方面都没有赌赢,开发中途“毒地”事件曝光,已建成房屋停止销售,投资百亿的区域综合体项目沦为空城,一个巨坑出现在开发方面前。

第三阶段是开发方将地块原持有方告上法庭,将纠纷诉诸法律途径,索赔 100.4 亿元,此环节则在赌通过赔偿避免巨大损失。

一场充斥着“毒”和“赌”的诉讼大案就此产生。在整个过程中,环保几乎被置之度外。

更加可怕的是,这场赌局貌似是在赌市场、赌验收、赌监管,但最终会悲凉地发现,赌局归根结底赌的是接盘侠或者说韭菜们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不对等。

试想,如果产品已经完全从开发者到了消费者手中,那又将是一场漫漫无期的维权之路了。

目前涉事项目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这意味着在这几年中工作在这个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们,已经在毒地中暴露了很长时间。

现在双方在为各自的利益打官司索赔,可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站出来去关心那些工人们的现状,评估他们受到的伤害。最无辜的人,却承担了最大的风险。

这是一场将环保置之度外的赌局,也是监管缺失下资本的任性。

03

土壤修复的困境与破局

从环保产业角度看,土壤修复领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毒地事件由来已久、频频发生,给各方带来了巨大损失,而另一方面土壤修复领域的发展十分惨淡。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土壤修复领域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比如:

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政策、标准等,问题由谁解决、怎么解决很多时候是一本糊涂账。

与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不可见性,民众认知相对不足。

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投资较高,需要大量的修复资金,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土壤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的修复工程,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技术,短时间内不能完全修复。

……

这些问题的同时存在,让很多未治理达标的地块不清不楚地成为了地产市场的香饽饽,没出事就算蒙混过关,出了事就推诿扯皮。

在土壤修复的整个环节中,常常能看到调查单位、环境检测单位、风险评估单位、修复方案编制单位、土壤修复单位、修复效果评估单位、生态环境部门、评审专家、环评单位、环评评审专家等一连串参与机构,但仍然不能阻止毒地违规开发的发生,冗杂的程序反而让追责变得更加困难。

当监管失去效力,这个链条上的所有机构都容易陷入利益的驱使,甚至是有关部门。

以徐州市某区某地产项目为例,在“毒地”风波中,当地环保局在土地污染调查过程中,事发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有当地房企人士就提出质疑:“当地环保部门当时知道该地块存在土壤污染问题而故意隐瞒,再者就是在毒地处理过程中,未按照严格检查标准,修复治理落实不到位。”

同样的情况,这也是此次陆家嘴将“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政府部门告上法庭的原因。

也就是说,土壤修复从监管到需求、到配套产业还没有完全打通,这也是土壤修复领域的产业化程度远不如水处理大气治理领域的原因。

那么,土壤修复的破局点何在?

从大量涉及土地污染纠纷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权责不明、监管不力,这一关键节点的失守是毒地乱象频发的根本,所以,土壤修复领域发展困境的破局点全在于此。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类事件的曝光和社会的关注将会促进土壤修复领域的发展。

结语

环保终将从混乱走向法制

陆家嘴毒地案是房地产下行趋势下的一个注脚,或许也将成为土壤修复的转折性事件。

将环保置之度外的赌局,之所以再难畅行,是因为时代变了:

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变天,市场到顶,泡沫在破灭,人们对房子的认知趋于理性;另一方面社会的环境安全意识在无数环境安全事件中有极大的提升,人们不会再为毒地上的房子买单。

环保领域在发生一个重大变化,即从混乱走向法制,这将是于全社会和环保产业有益的变革。

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原文标题 : 苏州百亿毒地案背后,一场将环保置之度外的赌局|青山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