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149家环保上市公司财报,我们看到的5个现状与挑战
这是一份基于中国环保上市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的行业分析。在过去的半月时间里,青山研究院对149家环保(或主营为环保)企业的年报做了深度分析,同时我们还对部分企业家和高管人群做了深度的访谈。
栏目|趋势洞察 作者|青山研究院 视觉|山上小青
在对中国环保行业发展的研究中,青山研究院始终保持与业内企业家、创业者以及资深从业者的高频与深入交流,共同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与挑战,力求呈现行业的真实面貌。
在这篇分析文章中,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把所有不同赛道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放在一张表上进行排名,不是容易的事儿,更不是这篇文章要做的事儿。不过,我们会把整体的关键数据呈现给大家。
本次样本研究数据显示:
环保国企前10名营收合计达596亿元,净利润125亿元;
环保民企前10名营收高达853亿元,净利润却仅为74亿元。
此20家企业的净利润总和,占149家企业净利润总额的77%。
此外,43家环保上市公司进入亏损状态。亏损前10名的环保企业总亏损高达36亿元,其中包括5家国企(亏损17亿元)和5家民企(亏损19亿元)。
财报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行业数据的现实,更透露出多数环保企业面临的深层困境。这些困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难题,更是整个行业未来的关键节点。
本次专题研究所产出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聚焦剖析与呈现现状与挑战。
说明:本文选取了深沪两市149家以环保为主业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含水、固、气、土专业领域的公司,也包含业务涉及多领域的综合型公司,企业属性包含国企和民企,样本在营收、利润以及市值等数据维度均具有代表性。
01
国企的现状与挑战
优质资产助力生存
增长模式亟待突破
基于2024年第三季度149家环保上市公司的财报分析,国有环保企业依然是行业中的“稳定器”。
这些企业凭借运营类资产的优势,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在污水处理、固废管理等项目中,国企为环保行业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份稳健背后,也逐渐显露出增长瓶颈——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的资产收益已无法持续支撑未来的增长,国企要想保持长远的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积极创新。
从财报分析来看,国企的抗压能力主要源于其现金流的稳定性,但近年来随着环保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资产同质化的问题愈加明显。
举例来说,某大型污水处理国企依托多年积累的项目资源稳步增长,过去财报显示了不错的利润表现。然而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净利润增速逐渐趋缓,这正是传统资产收益走向瓶颈的信号。
这些运营项目本身的盈利空间有限,加之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同类型项目利润空间压缩,这些都对国企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次研究显示,当前环境下,除了对新业务拓展的关注,如何有效整合和提效现有的优质存量资产也显得极为必要。相比寻求外部增长,国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能更快速地实现收益提升。
一些国企正逐步梳理现有项目,集中资源于具有较高产出的优质资产,淘汰低效资产,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营效益最大化。这种整合不仅减少了资源分散带来的管理难度,还可以集中资金与技术支持,形成稳定的盈利来源。
另一方面,提效成为国企进一步挖掘存量资产价值的关键路径。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项目的管理效率,在水处理和固废管理等业务中,导入智能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不仅降低了日常运营成本,也显著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这种存量资产的提效升级,使得国企可以在不增加新资产投入的情况下提升整体效益,为后续的市场竞争积蓄力量。这种“内生式”增长路径,为国企在环保行业的新阶段中保持稳定和竞争力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尽管政策调整未直接带来显著的盈利增长,但国企在资源禀赋和市场定位上,具备挖掘新业务的基础。
例如,一些国企正逐步探索环境数据管理、智能监测等高附加值服务,通过拓展核心业务应用,延伸至精细化的环境管理领域。这种从传统项目向新型服务的过渡,使国企能够在当前竞争格局中寻求差异化突破,以提升整体收益的稳定性。
此外,从融资角度看,国企的现金流和信用评级优势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基础。财报显示,部分国企通过绿色债券等渠道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为发展创新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然而,在创新项目的资金分配上,国企表现出了较为保守的特点,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前沿业务上的灵活性,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率。未来,若能进一步提升在资本配置上的灵活性,国企有望在创新业务的竞争中大大提升反应速度和市场优势。
总体而言,国企的“稳”与“进”之间存在张力,也蕴藏着机遇。在现有资产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深度理解,探索高附加值的业务模式,国企有望在未来的环保行业中持续发挥“稳定器”作用。
正如部分成功试点的企业所展现的,国企不乏突破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将稳健优势转化为创新动力,实现收入模式和管理结构的优化调整。
02
民企的现状与挑战
“卧床不起”的增长
“薄如蝉翼”的利润
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清楚地表明,民营环保企业正面临着业务增长和利润空间的双重压力。过去,凭借市场敏锐度和灵活性,民企在环保行业中逐步扎稳脚跟,但市场变化的加速让许多民企陷入了“疲于奔命”的状态。
财报显示,不少民企的收入增长已连续三年放缓,而利润也被挤压到“薄如蝉翼”的地步,这让不少企业感到前路漫漫,如何持续创新并提升竞争力成为棘手的难题。
一位民企高管在业绩会上坦言:“增速下降、利润受限,我们面前摆满了‘天花板’。”以一家专注水处理的知名民企为例,这家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一直不遗余力,过去几年通过市场新拓展和技术升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然而,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订单增量出现下滑,利润率也因竞争激烈而下降。这并非个例。行业中,类似的情况逐渐普遍化,市场饱和、政策扶持减少、新增需求下降,使民企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利润率的持续走低成为另一大挑战。环保行业的利润率本就不高,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民企为了争夺市场不得不降价接单。这种价格战虽可拉近客户距离,但同时也压缩了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
某家固废处理民企的财报数据显示,由于频繁降价,其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55%。在竞争面前,过度压缩利润已让许多企业不堪重负,财报里的利润数字,几乎可以看作是企业在价格战中的“战损”。
更为棘手的是,创新投入也在这种内外夹击下遭遇瓶颈。民企虽有意愿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现实中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创新的步伐显得相对迟缓。
财报显示,不少民企的研发费用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部分企业甚至在关键技术上“减速前行”。譬如,有些企业试图在智慧水务、自动化废物处理等领域开辟新市场,但由于投入不足,这些项目进展缓慢,尚未形成显著的市场优势。
面临增长乏力和创新受限的双重压力,不少民企正努力寻找突围路径,但路漫漫,依然充满挑战。
第三季度财报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更体现出民企在“成本之上,增长之下”的困境中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未来,如何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合理布局市场、强化服务差异化,将决定民企能否在环保行业的激烈竞逐中保持一席之地。
03
混改企业的现状与挑战
历史包袱缠身
调整与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多数混合所有制环保企业在调整和转型中步履维艰。混改初期,大家都期待这些企业能够释放出更高的市场活力,但现实却没有那么乐观。
大多数混改企业肩负着过往积累的历史包袱,内部架构复杂,战略方向模糊,导致它们在市场中“左支右绌”。财报一摊开,数字间透出的似乎是一幅“背着包袱上路”的景象,企业发展陷入了资源消耗而未见成效的循环。
以一家在固废处理领域混改较早的企业为例,几年前的改革让它获得了资本支持,员工持股等机制也曾一度提振了公司士气。然而,2024年财报显示,尽管收入小幅增长,公司的净利润却几乎没有变化。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其运营成本不断攀升、部门协作不畅的结构性问题。
这家公司在新的市场中没能灵活调整业务,因内部决策链较长、流程复杂,未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市场机会错失、项目推进受阻等问题,在这家公司的季度报告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财报还可以看出,不少混改企业的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处于调整“过渡期”。一方面,它们希望在市场化中找准位置,摆脱过去的“政策依赖”;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利益格局复杂,改革举措往往难以推行,资源投入显得“力不从心”。
以某资源回收企业为例,近几年一直计划将业务拓展至下游市场,试图构建全产业链布局。然而,2024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由于内部资源分配问题,公司的相关业务尚未落地,财务上反映出“投入无产出”的困境。这种“想做却做不了”的情况在混改企业中普遍存在。
另外,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和访谈中,我么还看到了混改企业在资源整合上的难题。许多混改企业拥有相对多元的业务板块,但由于各板块之间协作有限,难以形成“1+1>2”的效应。内部沟通机制和管理结构的复杂性,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资源整合效率。
一些混改企业的财报显示,尽管总收入呈现增长,但因板块间缺乏有效协作,盈利能力并未同步提升,甚至部分项目出现了相互制约的情况。这种“内耗”进一步拖慢了企业的改革进程,使得“混改”这一战略目标难以真正落地。
面对这样的局面,混改企业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有效减负,理顺内部机制。某些企业在财报中也给出了应对措施,比如建立更加契合业务特点的管理架构、精简决策流程,以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但这种结构调整往往需要时间,并且在利益格局未完全调整的情况下,也可能面临内部的反弹和磨合。
可以说,混改企业的财报中,映射出的正是它们在改革路上的艰难探索,这种调整不仅仅是管理结构的改变,更是对企业文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定位的一次全方位校准。
总体来看,第三季度的财报为混改企业的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在复杂环境中前行的不易。
未来,混改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市场化,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发展需求,找到适合自身的增长模式。对它们而言,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一条充满考验的长路。
04
退市潮暗流涌动
资本市场寒意渐浓
部分环保企业面临生存考验
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还透露出了环保行业中的一股隐忧:退市潮的暗流正在涌动。
综合近三年的财报数据,保守估计超过7家环保企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面临较大退市风险,这一现象让人不禁反思,资本市场对环保行业的厚爱正逐渐冷却。
曾经因为政策红利和市场热度,这些企业顺利上市,迎来了融资与发展的高峰期,而如今在财务表现不尽人意的背景下,貌似一切都在急转直下。
某家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亏损的污水处理企业便是这种状况的典型代表。几年前,这家公司因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扩展迅速上市,但随着行业增长趋缓、政策倾斜力度下降,公司营收增长停滞,债务压力不断攀升。
财报数据显示,该企业负债率高企,而新业务板块尚未产生稳定收入,导致其现金流难以支撑未来发展。这样“高负债、低增长”的现状在环保行业并不罕见,财报上的红字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撤退信号”,迫使投资者对这类企业的预期逐渐降低。
退市风险之下,不少环保企业的“自救”措施也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有所显现。财报显示,部分企业通过缩减成本、优化资产结构来改善财务状况,试图降低退市的压力。
某家致力于固废管理的企业在财报中披露了其正在进行的内部重组计划,希望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精简运营开支来降低负债。
这类自我调节的努力固然可取,但也仅是应急之策,远未触及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瓶颈。环保企业如何在市场调整中找到长久的生存之道,是在退市潮来临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本次财报分析还显示,资本市场对环保行业的“冷遇”并非仅仅出于财务表现不佳的考虑,行业内的并购整合进展缓慢、资产质量偏低也让投资者信心不足。
过去几年,不少环保企业凭借政策风口成功上市,然而大部分企业在上市后并未成功转型,资产质量提升有限,甚至出现盈利下滑。
资本市场对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产生疑虑,进而导致企业股价疲软、融资困难,进入了“退市风险”和“融资难”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财报中也显示出一些有较高退市风险的企业正尝试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来争取生存空间。某家环保企业率先尝试资产证券化,试图以此盘活其存量资产并缓解现金流压力。
尽管这一模式仍在探索阶段,但也为其他环保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未来,绿色债券、资产重组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或许能够帮助环保企业摆脱退市危机,但能否真正缓解行业压力,仍需进一步观察。
总体来看,在政策加码逐渐退坡、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些企业若要摆脱退市风险,必须从根本上提升资产质量和财务健康度,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对于环保企业来说,当前的市场形势无疑是一场考验,能否在这股“资本寒冬”中撑到春天,将决定大家在未来环保行业中的位置。
05
整合潮踟蹰
并购需求旺盛
但优质资产稀缺让整合难以落地
在青山研究院对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以及过去三年财报的研究中,我们看到:
环保行业的并购整合潮并没有按照预期快速升温。
尽管并购整合的呼声渐高,实际的并购却迟迟未能形成规模。环保行业大企业的并购需求旺盛,期待通过收购优质资产来实现业务扩展、提升竞争力,但市场上的优质资产却少之又少,真正符合并购条件的“好标的”更是凤毛麟角。这让一场原本蓄势待发的整合潮,变成了“踟蹰不前”的局面。
对比财报可以发现,当前市场上的潜在收购标的大多集中在老旧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传统环保资产上,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有限。
以某市政水务公司为例,尽管其在全国拥有多项水处理设施,但这些资产普遍面临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的问题,运营成本高、利润微薄,难以对潜在买家产生足够吸引力。
这种“资产质量偏低”的现状,让很多具有并购需求的大企业望而却步,导致并购市场陷入停滞。
从财报透露的信息来看,并购整合的难点不止在于资产质量低下,还在于价格不匹配带来的僵持。大企业在并购中往往对收购标的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提出较高要求,而很多有出售意愿的企业则期望以较高价格出售资产,形成了“买方嫌贵,卖方惜售”的局面。
以某固废处理企业为例,该企业在与潜在收购方谈判时,因对估值分歧过大,最终收购未能达成。这样的情况在环保行业中普遍存在,使得并购整合在财报中更多地体现为“预期中的未完成”,实际成效寥寥。
在整合潮的踟蹰中,资本市场的态度也不容忽视。尽管环保行业一度是投资者的“心头好”,但随着政策驱动的红利逐渐褪去,资本市场对行业的信心出现减弱。
财报中显示,部分公司因并购预期落空,股价出现波动。这种资本市场的冷遇,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整合计划,很多公司不得不在“资本寒冬”中对并购计划保持观望,或者转向内部优化,以求稳健过冬。
不过,财报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正在探索新路的企业。以某头部环保企业为例,其通过“轻资产整合”模式,将部分高负债、高成本的基础设施资产交由地方政府或其他运营方管理,自己则聚焦于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服务。
这种模式虽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已成为“整合难落地”困境中的一种应对策略。这种尝试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种思路:在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与其硬碰硬地并购低质量资产,不如另辟蹊径,通过轻资产模式或合作机制来灵活整合资源。
整体来看,第三季度的财报为我们展现了环保行业整合潮的真实困境:市场需求旺盛,优质资产却供不应求,导致整合大潮虽已积蓄力量却难以喷涌而出。
未来,行业内的整合能否真正成行,将取决于市场上高质量资产的供给和买卖双方对估值的理性预期。对于环保行业的大企业而言,如何在“整合难”的格局中找到突破口,不仅考验它们的资源整合能力,也考验着它们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灵活应对能力。
结语
积蓄韧性
成就长久之势
环保行业正走向“韧性经营”的关键阶段。
国企的增长瓶颈、民企的生存压力、混改企业的掣肘、高风险企业的退市压力、整合潮的踟蹰,这一切都是对行业耐力与智慧的试炼。市场不再是单纯追逐“风口”,而是对企业内功的深层考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企业的持久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变化中沉稳蓄力,形成长久发展的势能。
商业的本质在于满足真实需求,那些在波动中坚守、在调整中修炼的企业,将在行业新格局中赢得长久的信任。
未来的胜者,不是反应最快的那批,而是那些能“厚积而薄发”的长期主义者。他们在每一个战略选择中深耕细作、历经周期,将短暂的波动转化为长远的价值——这是环保行业的根基所在:红利终将消逝,而稳固的价值才是企业立足的长久之本。
原文标题 : 深入研究149家环保上市公司财报,我们看到的5个现状与挑战|青山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