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100亿吨碳排放来自哪里?如何实现碳中和

2022-09-06 17:56
环球零碳
关注

撰文 | 维小尼;编辑 | 郭郭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330篇原创

“3060双碳”转型目标的设定,带火了新能源行业以及跟碳中和相关的赛道。火爆程度,既可以从资本市场感受到,也可以从火热的就业招聘市场感受到。

但火热的背后,更应该直面的是,我国到底有多少碳排放,它们来自哪些行业?哪些地方?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基础问题没搞清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技术路线就无从谈起。

自从2019年6月,我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其中透露我国2010年和2014年的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05.44亿吨和123.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后,此后就没看到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

但经常看到一些学者和民间研究机构的估算数据,有说103亿吨的,也有说130亿吨的,缺乏统一口径,更没有看到关于各行业碳排放的权威数据。

直到最近几天,看到中宣部主管的《党委中心学习》杂志刊登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的《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文章,才有个相对权威的说法。这篇文章说,中国二氧化碳碳排放大概是100亿吨左右。文章还大致介绍了这100亿吨碳排放的来源。

有了碳排放数据和来源,只要紧扣“碳排放”这个核心,就容易对碳达峰碳中和有个提纲挈领的了解:哪里碳排放多,哪里就可以着重发力;哪些技术能控制或减少碳排放,这些技术就值得关注;哪些领域和产品可以吸收或固定碳排放,这些产品和领域就值得探索和投资。

01 工业排放占总排放量的68%

根据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以及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团队做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估算,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丁仲礼认为,在这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剩下的还有农业和其他一些废弃物的排放等。

丁仲礼院士这种分类,主要从行业来看,比较直观和容易为普通人理解,但有一个缺陷,很容易重复。比如工业排放的39亿吨,是否包括电力和热力使用?从他的语境来看,是不包括的。

他指出,电力/热力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账”应该记到电力消费领域头上。比如电力热力这45亿吨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约12.6亿吨应记入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排放。如果这样计算,我国工业排放约为69亿吨,占总排放量的68%。

如果这样计算,就把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消解了,因为所有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包括发电,都是为了工业活动和居民消费,都可以算到其他行业头上,这样容易忽视能源活动作为碳排放源头的重要性。

从地域看,根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EADs)2018年数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具有差异显著的碳排放空间分布。

碳排放总量差异比较明显:河北、山东、江苏、内蒙古、广东排名前五,排放总量全部超过5亿吨,5省总排放量超全国1/3 (36.65%);而碳排放总量最小的后五、后十个省份的合计碳排放总量则分别仅贡献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58%和13.10%。

从人均碳排量来看,2015-2019年,30省中有10省人均碳排放量已开始波动下降,而内蒙、宁夏、新疆、山西等省人均排放量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速大于20%)。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