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全球气候变暖下,南方高温干旱,北方湿润温暖,是危险还是机遇?

2022-09-15 14:52
奇偶派
关注

气候周期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气候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是可恢复性较强的变化。

而现在,在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我们可以更大程度地适应环境变化,也正以自己的力量改变和影响着自然界,用过去的温度变化原因来解释当下气候变化难免会有偏颇,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气候周期变化与历史上有太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温度上升的原因不同:上一个温度上行周期内其二氧化碳浓度与1850年水平相当。再者升温速率不同:今天气候变化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每150年上升1.1℃,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过去50年是升温最快的50年。

升温情形也不同,历史上的温暖期,可能属于局部异常偏高,而局部有变冷的情况,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全球普遍的气温升高,只是升温速度不同罢了。

据2021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显示:

1.2019年的二氧化碳大气浓度,达到了过去两百万年来前所未有的程度。

2.全球气温升高的速率,最近五十年(1970-2020)是过去2000年中最快的50年。

3.在2011-2020年这十年,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18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上一个夏天,北极海冰的面积比过去1000年任何时期都要小。

4.全球冰川的消退的速度在过去2000年来前所未有。

5.过去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过去3000年来前所未有。

6.过去100年,全球海洋暖化的速度自上一个末次冰期-间冰期转化(一万一千年前)以来前所未有。

种种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最有可能是造成现如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如今的气候变化在产生原因上不同于过往,在其影响范围上也与历史上大不相同。但我们仍可以找到与历史重合的部分。

1、影响农作物

据水利部官网数据显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主要湖泊水位持续走低,不少中小河流断流,鄱阳湖甚至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大部分地区土壤缺墒,截至8月22日,长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4848万亩,有340万人、58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此次高温叠加干旱导致中稻和玉米花粉活性下降,结实率降低。

气温回升,降雨带北移,南方旱灾不断,而与之相对的是,这些年来,北方地区环境因气候变化反而有所改善。

早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就开始预测全球变暖会给中国北方带来更多降水,极大地改善北方环境。今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也证实了这一点。

蓝皮书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1951年至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为0.26℃/10年。2021年,全国地表年平均最高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1℃,与2007年并列为1951年以来最高。

蓝皮书显示,1961年至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10年最少。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20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

蓝皮书中还提到,中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中国沿海的红树林面积也在逐步恢复中,2020年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除了植被和红树林的恢复,近年来我国粮食也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的近年来全年粮食产量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

又来到气候暖期,是危险还是机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具体来看,气候变化对经济作物的差异化影响,从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增减上,似乎也能推断一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76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6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992万公顷,减少15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57万公顷,增加19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332万公顷,增加206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03万公顷,减少1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10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46万公顷,减少11万公顷。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产2.0%。其中,夏粮产量14596万吨,增产2.2%;早稻产量2802万吨,增产2.7%;秋粮产量50888万吨,增产1.9%。全年谷物产量63276万吨,比上年增产2.6%。其中,稻谷产量21284万吨,增产0.5%;小麦产量13695万吨,增产2.0%;玉米产量27255万吨,增产4.6%。

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28.7亿斤),增长1.0%。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2715亿斤),增加128.6万吨(25.7亿斤),增长1.0%。

当然,粮食产量增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多种因素,不过经济作物产量的变化,气候变化确实也是原因之一。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在解读今年夏粮生产情况时提到,全国夏粮单产小幅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虽然去年北方冬麦区遭遇秋汛,但开春后气温回升快,“倒春寒”、春旱等灾害发生较轻,利于小麦起身拔节、分蘖成穗。入夏以来土壤底墒足,早晚温差大,利于籽粒灌浆。南方产区大部适期播种,生长阶段气象条件良好,特别是春季以来光温充足,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至于早稻,今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持平略降,早稻产量实现增长。王贵荣表示单产持平略降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早稻生长期间气象条件“两头好、中间差”。早稻播种至4月,江南、华南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日照时数偏多,播栽用水较为充足,阶段性“倒春寒”天气持续时间较短、影响偏轻,水热条件总体有利于早稻播种育秧、移栽返青和秧苗生长。5月至6月,江南、华南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阴雨日数偏多,影响早稻生育进程和光合产物形成,且部分地区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影响早稻抽穗扬花。后期南方大部天气晴好,光照充足,气温偏高,利于早稻灌浆成熟。

而七八月份的异常高温对今年秋粮产量的影响有多大,国家统计局表示,“南方持续高温导致部分丘陵岗地和“望天田”等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块受旱,华北、东北降雨导致局部作物倒伏和农田积水。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我国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呈现出“两头涝、中间旱”的态势。”不过,发言人也在前面提到,“根据初步调查,今年秋粮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有较好基础。从长势来看,根据遥感长势监测显示,当前玉米、中稻、大豆等主要秋粮作物长势和去年基本持平。”

另外,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新收获小麦的整体质量为近10年来较好水平,安徽、河南小麦品质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2、影响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多数是由于战乱和饥荒带来的人口大迁徙,大规模的共三次,分别是:

一、西晋的“永嘉之乱”时期,其人口迁徙,直到南朝刘裕宋初年时,南渡人口已经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

二、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时期,当时的北人南渡,造成的影响是南方人第一次超越北方。

三、北宋的”靖康之变“时期,当时的北人南渡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一些比较先进的垦殖技术,使得当时南方的”蛮荒之地“逐渐变为了”鱼米之乡“,并且在风俗和习惯上南北方相互融合,从此经济上南方强于北方的局面开始完全确立。

如今在我国这个相对和平的土地上,战乱和饥荒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气候变暖造成重要农产品的布局将会有所改变,受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运输以及物联网发展,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除了自然因素外,城市规模及发展、交通、教育等等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以三大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又来到气候暖期,是危险还是机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正在逐年减少占比5%左右,这样看来,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似乎有限,对人口迁移影响也就有限。

但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的宜居环境的改变却不能否认。

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份发表的《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的起点和基点》一文中,对国土开发程度与资源的综合评估为:总体上尚未超载,西北和北方部分地区超载。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著的《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2003年)中指出,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在15亿~18亿人之间,但将从南到北大规模转移;而土地对食物的承载能力略有盈余,在未来50年内都不会超出其边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