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谨防运动式“减碳”,商业建筑碳中和需遵循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

2021-08-16 19:53
亿欧网
关注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自年初开始,“碳中和”、“双碳”就成为二级市场热词,企业但凡沾边“碳中和”相关概念,股价就会一路高升。不少企业“碰瓷碳中和”,盲目进行“运动式”减碳。

“运动式”减碳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企业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而不采取实际行动的减碳行为,例如企业承诺节能减排,但没有在生产制造环节中进行实质性减碳;二是企业面对“碳中和”,对其涵义及实施路径一知半解,但却发布了不切实际的行动方案,例如片面强调零碳方案、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却没有实际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减碳只能是“纸上谈兵”

不光是企业,也有一些官方机构,试图用减碳成效来证明工作能力,将所有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关停。实现“双碳”目标绝非易事,需要警惕喊口号、过度行动等“运动式”减碳等行为。一拥而上、缺乏统筹落地方案及科学技术难以最大化减排效果,并且提高了企业用能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2005到2018年以来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关注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对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图片1.png.png

然而商业建筑领域也出现了运动式“减碳”,例如某些建筑公司不按照实际情况考虑,加大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比例,产生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些企业虽然在实施方案中应用了BIM设计,但为了赶工期,项目早在BIM设计优化前施工完成;还有企业为了完成地热能的低碳规划,不按照地区特点安装地源热泵,造成了空置、浪费资源等情况。

商业建筑领域“减碳”的三个错误认知

一、未能充分了解商业建筑减碳的重要社会和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纸面上的减碳效应,不管是表面减碳行为还是过度减碳行为,都表明某些企业并不理解政策及碳减排活动的根本目的,只是对政策的被动回应。碳减排活动不仅能给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企业注入活力,重塑核心竞争力。

二、未能将减碳活动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从实际上结合起来。企业面对政策引导,往往是形式上的配合。更有甚者,会抱怨政策影响到了自己的营收。其实“减碳”并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新的机遇。“减碳”是人类社会的总趋势,各国在“减碳”问题是高度一致的。碳中和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生产运营、公司治理、供应链管理等都会带来深远影响,这也为企业从低质量、高排放迈向高质量、低排放提供了绝佳契机。不顺应历史潮流,不愿转变的企业,终将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被淘汰掉。

三、未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建筑行业产业链长,生产制造环节复杂。由于各环节企业自身所处位置、战略规划、发展阶段不同,所应用的减碳技术也不同,如何配合、打通上下产业链、盘清每一个减碳环节是商业建筑碳减排的痛点。   

商业建筑碳实现碳中和三大建议

首先,协会跟低碳转型模范企业应加强对产业的双碳教育工作。例如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宣传“双碳”的重要性以及国家部委在商业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对企业有利的区域方针政策,分享国外新建低碳商业建筑是如何实现碳减排以及其中带来的商业化空间,让各环节企业认识到自身该承担的责任、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该如何配合政策落实。

其次,协同、整合商业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促使全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政府跟头部企业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推进部分还未将减碳目标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的企业迈向低碳转型。例如成立绿色产业链联盟、倒逼产业链绿色转型、协调统一一个有序的、低碳的生态合作模式,共同发展商业建筑减碳技术、挖掘减碳过程中机遇。

最后,明确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亿欧智库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报告》,以商业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切入点,拆解商业建筑碳中和实施路径为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能源替代、节能减排以及负碳技术五大举措。帮助商业建筑产业链企业找到自身的定位以及各环节切实可行的减碳手段。以此为理论基础,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所属环节特征、合作伙伴来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设定每一阶段规划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在低碳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是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部署任务、合理设置目标、有效统筹各组织,处理好保增长与低碳排之前的平衡,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减碳”。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孙航|亿欧EqualOcean。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