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2020——不可预见的奇迹
移动互联网 vs能源互联网 vs能源物联网 vs 工业物联网 vs 产业互联网
过去的五年,最不可思议又最理所应当的高光突变就是移动互联网对全人类的冲击。从BAT到头条滴滴小米,真正疯狂又刺激的刷屏在这里。
其实,用最朴素的逻辑来看这场互联网的革命并不复杂:人们用最简单的信道LAN网络把计算机这些庞大厚重的工业计算设备相连,让计算机先变成PC再变成手机,从原始的计算数学功能到最临近的通信、航天、自动化控制,再一步步走向金融、交通、吃喝拉撒甚至吹拉弹唱——这是一个典型的B端企业级工业设备因为易用、便携、多元成功走向C端个人用户的成功案例,由此引发数据量从MB、GB到TB的跃升,而信息流也依托3G、4G来到了5G。
在此之前,人类历史上唯一可以媲美的工业转民间的应用只有金箍棒,但也因为其高端的不可复制性无法在凡间形成波澜。拉低行业门槛、可复制性、资本回报周期短,使得互联网这个全新的行业在短短20年中就创造了数个世界首富和千亿美元以上的公司。
如果把时间重新拨回2014年,大多数人还没有开启移动支付、打车还是要靠路边等待、银行依然很多人排队,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和人们生活的冲击原本具备同样的威慑力。但是真的仔细回味这过去的五六年,相比于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甚至是房地产这些同样举足轻重的传统行业,能源在2014年原本具备最甜美的想象力,但竟然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表面上的损失和受到的威胁最小,也不知是福是祸。
理论上讲互联网改变其他行业的逻辑是一样的:改变点对点的信息不对称,取而代之为面和平台层级的信息不对称,用隐形的价值链取代显性的价值链,互联网很有可能不创造价值但是提供足够的对价值的想像力。在找到这一逻辑之前,互联网的商业属性远远低于其社交属性,其孕育的企业也不具备对传统企业有侵害性的正面冲击力。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在2016年前后发生的,遭遇冲击的行业很多但也未必就是坏事,而表面上幸免于难的企业也许从此就失去了一个自我升级的机会。
在物联网出现以前,互联网真正去改变的其实是每个行业里的人,而并没有直接把行业的基石掀翻。
以出行行业为例,如果按照物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操作习惯,理应通过对每一辆出租车的升级改造安装行车记录仪感知设备,再升级出租车平台的云端调度系统,最后再形成新的调度和运营方式来完成产业升级消除信息不对称。
但滴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把改变的主体从出租车移到了坐在车上的人——司机和乘客身上,司机永远在车上即默认车、手机、人三位一体在这里,乘客永远拿着手机就在街头那里。在没有安装任何一个感知设备的前提下,仅仅用听上去数量惊人实际上杯水车薪的补贴,完成了一次全系统的信息化升级和运营权的转换,这种火中取栗的精巧玩法才带来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足够想象。
与用微信红包取代银行卡,用二维码克制NFC、RFID等更高级的支付方式类似,人这个物种在这场互联网一次元的产业冲击中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明明有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效率,但就是因为人无法接受更复杂更麻烦的系统和操作方式,使得看上去落后的产品形态借助于易用性淘汰了更高端的设计,而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这一场战斗无疑在中国效果最为明显,而在欧洲和美国并非没有产生冲突,而是其变化的周期被拉长了很多倍而并非被突然爆发:原因在于欧美国家的出租车公司、银行金融单位等系统运营者们,由于充分的信息化建设过早地稀释了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并且阻止了其价值的想像力延伸——事实上,滴滴们最大的敌人,不是传统行业的阻挠和政府监管法规的阻碍,而是出租车公司突然醒悟过来2000万一个调度平台的系统招标和从始至终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是传统公司们的不作为才给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无限机会。
但这只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之所以能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等等概念五年前一下子风生水起,就是因为人们突然恍惚间看到了面对传统行业重资产和高产业门槛的壁垒用轻资产撬动的机会:搞个红包就把几千亿存款吸走,做个平台就估值上千亿调度数千万辆车,这比一家家实打实的做信息化上软件安装调试升级消缺多快好省极了,但这一切存在的合理前提只有一个:小数据。
不错,人车合一时你在故车在,但也仅仅是时空数据,车辆本体、环境参数等真正的大数据并未流向滴滴运营平台。无独有偶,微信红包、美团外卖、共享单车等等所谓的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与真正的物联网平台相比,如果不是14亿人的基数垫底,叫一声大数据也许真的会难为情。
这就是互联网与物联网泾渭分明的区别:互联网是信息化,主体依然是人和人的决策习惯,但物联网是数字化,这可不是大一点的信息化,而是以物为主视角的数据体系和决策方法,人在物联网的世界里并不具备太多预留的空间,更多的是以被服务者的角色出现。
简单来讲,人和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决策主体:人类解方程靠的是背求根公式,先须正确再拆解套用,而物也就是计算机解方程用的是迭代,以算力之充盈来弥补初始插值之无当——对于物来讲,重要的不是该方法正确与否,而是是否具备走向正确的趋势,在这一逻辑下构建的整个数字化系统决策体系,可与人类赖以自豪的数千年信息收集处理体系迥乎不同。
所以坦白一点讲,物联网比以人为主的互联网更加接近物质的本源,因为人这个物种实在是,实在是存在太多的特殊性:人类的听声辨位、直觉反应、八卦占卜等等这些思维习惯看上去一气呵成威风八面,但逻辑上的可复制性和研究性都太差,对于大规模的系统来讲必将是漏洞百出。
但是从情感的另一端出发,互联网之所以百舸争流历经千帆,给人无限遐想的激情和动力,就是因为这种模糊和解释不清的混搭理性更加适合人类的风采,而物联网怎么听上去都更加接近脏活累活笨死挺好的样子。
人类中最聪明的那一批已经意识到这看上去并不美好的兆头,所以很可能是有意识地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以最轻便的方式积累了不需要长期积累的财富,好整以暇的搞搞航空航天随时准备移到火星月球上去重新来过。
但实际上,无论人类如何摆脱,基于不以人而是以物本身为基础的物联网体系早已形成了自身的发展逻辑:以物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主体重新over覆盖掉原有的以物质本体为主体的物世界,唤之为物联网,而这个世界的确不靠钢筋水泥发电机,而是二进制的数据滚动积累五花八门无所不入,数字建模数据孪生,以5G6G传输物联网数百亿的传感数据至云平台而形成所谓的AI智能——不管这个智能按照人类的理解最终是个什么路数和水准,但这个物联网体系对于当下而言已是箭在弦上。
所以对于喜欢四两拨千斤的人类而言,物联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重资产的行为逻辑上:如果把数据看作亦是重金布局的资产,那些开一公里就是1TB的特斯拉们再也不是滴滴打车里插在上衣口袋的手机发个定位报个价格同日而语,更不是100年前的一张张三视图纸合金塑料,而是一块又一块行走的硬盘,其产生的价值只能靠AI去预估。
基于以上的描述再去看能源物联网,一方面顿时觉得和能源互联网相比更加清晰有层次,似乎不再像这几年人们对能源互联网的迷茫混沌,青瓜肥肉一览无余,但另一方面也迅速容易被工业物联网这样更大号的概念吞噬,因为在互联网旗号下因人的行业认知和决策习惯给隔离出来的xx行业互联网,在皈依成xx行业物联网之后,从数据端看并不具备独立存在的可能,反而是一个整体的工业物联网甚至是所有产业的物联网互联网融为一体更为可能。
但此刻互联网的比特信息流们会遭遇一次次伤痕累累的蜕变:因为工业强大的to B属性,其包涵的技术逻辑和需求描述并不具备外卖餐厅一般的简单复制性,再和一个个产业甚至农业商业服务业合体的过程中,耗时和耗资也许会巨大到让人类社会崩溃,此外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基因和互联网公司的产业基因都是一个极大的未知数,人类有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来学习适应,何况对那些改造不了的基因是否抛弃也是一个痛苦的话题。
综上所述,这几年出现的这些概念其实具备逻辑上的顺承,站在2020年的视角看过去看未来,似乎不管是分布式结构的新能源、会自动驾驶的电动车,还是5G、云平台、大数据,甚至包括方兴未艾的区块链,很明显都是在默默地配合着物联网的出现而孕育,这些技术和装备很显然与汽车、电视机不同,都不太适合人类或者说愚笨的人类使用,而是给那些记得住几千行几万列的AI随时调用存储的——一个技术爆发革命的时代通常是不同领域的技术忽然间同时到达某个时代节点,然后摧枯拉朽的结束之前的时代。
这样想来,无论是以地域为框架的打通一个城市各行业的“城市大脑”类的智慧城市大平台,还是跨界了更多行业的产业级互联网生态,应该是接下来直至2030的互联网上升主流,但我们同时也不要忘记:所谓的城市级或者产业圈也完全是因为人类的管理习惯和利益划分才有这样的名词,很可能不久的将来这些限制会瞬间被互联网的洪水冲破,但是也有可能因此而引发巨大的冲突甚至是倒退,从而把后面那些听着就毛骨悚然的革新按得死死的。
人最大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充满幻觉,几乎从来都无法准确估计。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