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造肉行业研究报告
第一章 行业概况
1.1 简介
人造肉行业近年来以其创新性和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吸引了全球的关注。人造肉,顾名思义,是未通过养殖动物而获得的食用肉类,它主要通过植物蛋白的改性或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出质地与动物肌肉相近的蛋白制品。这个行业的崛起不仅反映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重视,也展示了现代食品科技的创新能力。
人造肉制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植物蛋白肉主要是通过使用大豆、小麦、豌豆等植物蛋白来替代动物蛋白,通过纤维结构化和风味物质的整合,模仿真肉的口感。目前,大部分人造肉企业都选择了这种以植物为基础的生产策略。通过各种食品加工混合工艺,如搅拌、压缩、拉丝、膨胀、蒸汽和冷却等,将植物蛋白加工成与肉类相似的纤维结构,以模仿肉的质构、风味和口感。虽然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但其产品与真肉相比,如结构松散、咀嚼感差和蛋白生物价偏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一类是细胞培养肉,它是通过利用动物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实验室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使离体细胞或组织在培养基和大型生物反应器中生长,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培育制造出动物肌肉组织。通过色泽、风味调整、营养物质补充以及物理成型等加工,制成的模拟肉制品在外观、成分和口感上都接近于真肉,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但这种生产方式技术含量高,成本极其昂贵,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将其成本降到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水平。
人造肉行业的发展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人造肉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1.2 发展历程
人造肉的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人造肉主要分为植物肉和培育肉两大类。随着全球畜牧业的快速扩张和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人造肉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食品选择逐渐受到重视。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健康的食品选择。本文旨在回顾人造肉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重要技术和创新。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尝试制造肉类替代品。1916年,英国人格雷弗提出了利用蛋白生产肉替代物的构想。随后,1953年,美国人波耶提出了以脱脂蛋白粉为原料制造人造肉的新方案。尽管这些早期的尝试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成本高、营养损失大和口感差等,但它们为后来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1985年,中国的长春市工程食品研究所提交了“植物蛋白纤维丝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实现了以纯机械的方法直接加工全脂大豆粉成纤维丝。这一创新解决了以全脂大豆生产人造肉难以组织化的问题,避免了酸、碱的使用,改善了产品的口感和外观。
20世纪30年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了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制造人造肉的构想。直至1997年,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KOBAYASHI发明了一种能够支撑细胞和球形颗粒的装置,使得人造肉的生产变得更为可行。
进入21世纪,人造肉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美国的Beyond Meat公司和Impossible Foods公司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成功模拟了肉类的口感、外观和味道,为人造肉的商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3D打印技术的崛起,也为人造肉的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3年,荷兰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块实验室培育的汉堡肉,标志着人造肉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美国的Modern Meadow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造肉,进一步推动了人造肉产业的发展。
人造肉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人类对食品科技的探索和创新,也为解决全球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渐成熟,人造肉有望在未来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
1.3 行业现状
人造肉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培植肉的技术日益成熟和市场的逐渐扩张。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的培植肉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美元。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不断升级,人造肉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食品选择,正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目前,新加坡是全球首个批准销售培植肉的国家。尽管中国、以色列和荷兰的政策制定者也表示支持培植肉的发展,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还未批准商业销售。生产成本的高昂一直是限制培植肉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成本正在逐渐下降。据统计,2013年,一磅培植肉的生产成本高达120万美元,而到了2020年,这一成本已降至50美元,这种显著的成本降低是技术进步的直接体现。
据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发表的《2023年人造肉全球市场报告》显示,从2022年至2023年,培植肉市场的规模将从1.6亿美元增长至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2%。报告还预测,到2027年,培植肉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3.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3%。这些数据显示出培植肉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快速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2050年近100亿的全球人口对食品的需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指出,全球需要增加50%的粮食产量以满足牲畜的饲养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造肉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对传统肉类的依赖,也有助于减轻农业和肉类行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因此,培植肉及其他人造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章 产业链、商业模式及监管框架
2.1 产业链
目前,我国人造肉行业产业链从两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出发,其一是植物基人造肉,通过对大豆、豌豆等作物加工生产出优质的植物蛋白,进而合成出植物基人造肉;其二为从猪、牛等动物提取全能干细胞、肌细胞等进行培育,进而合成出动物基人造肉。两者的下游均为餐厅、商超、网购平台等。
由于细胞基人造肉的发展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现目前主流的人造肉以植物基人造肉为主。因此上游企业主要包括双塔食品、华宝股份等,中游人造肉企业包括星期零、双汇集团等,下游主要包括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盒马、全家等商超便利店等以及海底捞、汉堡王等餐饮零售行业。
植物基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根据 Beyond Meat 招股书,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过混合搅拌、加热、施压及冷凝等流程后制作完成。从国内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因而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通常为向榨油厂购买豆粕)或为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
图 人造肉产业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国盛证券
从我国人造肉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人造肉产业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地区,其次在华北、东北、华南等地区也有部分企业。华北、东北主要以原材料企业为主,而华东、华南主要以人造肉生产企业为主。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黑龙江、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地企业较多。其中上海地区产业链企业较为多元,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爱普股份,人造肉初创企业 Hey Meat 和植物教授,食品零售企业来伊份以及向下游延伸的雪榕生物等。
2.2 商业模式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食品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人造肉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人造肉企业的商业模式,探讨其市场定位、产品和技术开发、营销策略、盈利模式以及合作与扩张策略。
中国人造肉企业主要针对具有高健康意识和关注动物福利的城市中产阶级消费者。通过研发与本土文化和饮食习惯相结合的产品,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例如,模仿猪肉和牛肉的植物基产品因适应了中国市场对这些肉类的高需求而广受欢迎。
在产品和技术开发方面,技术创新是中国人造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些企业利用生物科技和食品工程技术,不断改进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使其更接近真实肉类的风味和质感。此外,部分领先的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实验室培养肉技术,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该技术预计将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在营销策略上,这些企业广泛利用数字营销和社交媒体平台,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并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故事化的广告和公关活动,这些企业传播可持续和健康的饮食理念。与此同时,与名人及意见领袖的合作也有效地增强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盈利模式方面,中国人造肉企业主要通过产品销售盈利,销售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使得这些产品的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除了产品直销外,部分企业还通过与食品服务行业的合作,将产品引入餐饮服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国内外的竞争,中国人造肉企业还积极寻求跨行业合作。例如,与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改进原材料供应链,或与国际品牌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些合作不仅加速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还为企业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人造肉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调整,正在竞争激烈的食品行业中寻求差异化和竞争优势。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可持续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预计这一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将进一步优化和成熟,通过深化技术研发和扩大市场覆盖,中国人造肉企业有望在全球人造肉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2.3 技术发展
“人造肉”行业主要采取两种技术路线:第一种路线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通过人工方式合成肉类相似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肉”。另一种则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少量干细胞,随后在实验室中培养其成长为肌肉组织的人造“培育肉”。
植物人造肉通过从豆类等植物分离蛋白质和纤维,然后改善结构加工成具有肉类口感的纤维蛋白,最后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维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鲜肉味道和营养价值的素肉。为了提高仿真度,植物肉生产商还会在素肉中添加从植物细胞中获得的亚铁血红素,让肉质的颜色更加接近真实,提供原汁原味的体验。
“培育肉”来源于动物,原理是先从动物中抽取干细胞,然后通过生物培养的方式令其分裂成长,最终长成肌肉组织。在细胞结构上,“培育肉”和原肉没有本质的差别,口味相似,在培育过程中还可以控制营养成分的含量,提高营养价值。
相比于培养肉而言,植物肉的生产技术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对于植物基来源的植物蛋白肉生产来说,由于它只是对植物蛋白质的再加工,因此生产成本不高,生产技术的难度相对较小;又由于植物蛋白肉是素肉,因此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商业化的难度不大。
目前人们主要关注点在大豆等油籽作物、富含高蛋白的谷物以及豆类,较少的研究机构对叶子以及藻类植物的蛋白进行探究,或许未来叶子和藻类植物蛋白会作为新型材料来制作植物性肉。
当前人造肉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原料来源、加工设备、辅料与理化特性等方面。其中,原料来源主要包括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以及鸡源肌细胞、羊源肌细胞等动物细胞;加工设备包括双螺杆植物蛋白加工设备、植物蛋白挤出机等;辅料与理化特性包括添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等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味道,以及改善植物纤维优化食品的外观等。另外相比于传统肉类而言,植物肉的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较少,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肉类。
2.4 监管框架
人造肉行业近年来的崛起不仅体现了食品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法律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人造肉监管框架。
在植物蛋白肉领域,监管主要围绕其原材料和新成分的安全评估展开。例如,在美国,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大豆血红蛋白需向FDA申请“一般公认安全”状态以用作颜色添加剂。欧盟也制定了“欧盟蛋白质计划”和“新颖食品法规”以促进替代蛋白质的创新和投资,同时保证新推出的植物蛋白肉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新颖食品法规,明确了食品标签的要求,并对植物蛋白肉产品的命名做出规定,以避免消费者混淆。
细胞培养肉作为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其监管更为复杂。在美国,FDA和USDA共同负责细胞培养肉的监管。FDA主要负责细胞的分离、储存、生长和成熟阶段,而USDA则负责收获细胞和组织后的商业化过程及标签监督。对于含有转基因细胞的产品,FDA的《新动物药物申请》规定了对转基因动物的监督。在欧洲,细胞培养肉可适用于《新食品法案》的监管途径,虽然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和希腊已禁止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
以Eat Just公司为例,其在申请细胞培养肉监管批准时,提供了细致的生产过程、细胞纯度、特性和稳定性等信息,以证明其培养鸡肉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食品安全监管要求。经过新加坡食品管理局的反复和广泛的安全审查,最终批准了其培养鸡肉上市销售。这也成为了世界上首个针对由动物细胞直接生产的、可安全食用的、真实的、高质量肉类的监管批准,为没有人类食用历史的新型食品监管建立了初始框架。
综上所述,人造肉行业的监管框架正逐渐完善,各国和地区也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监管模式,以确保人造肉产品的安全、健康和高质量,同时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 财务、风险及竞争分析
3.1 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随着消费者对可持续和伦理消费选择的日益关注,人造肉行业在近年来展示了显著的增长。本节旨在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帮助理解人造肉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评估其经济可行性和盈利前景。
人造肉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产品销售,这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产品和对餐馆或食品服务行业的批量销售。在分析这些企业时,应重点关注产品种类的多样性、销售渠道的扩展以及市场渗透策略。此外,企业的成本结构也是财务分析中的关键部分,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研发投入和市场营销费用。原材料成本的波动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则可能带来生产成本的长期降低。
对于人造肉企业而言,资本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生产设施、研发实验室和供应链管理上的投入。评估这些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观察资本支出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是评估企业状况的另一个关键维度,包括分析利润率、EBITDA、现金流量和债务水平等指标,这些都是判断企业长期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上述分析框架的应用,投资者和分析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人造肉企业的经济表现和潜在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和企业具体表现将是理解并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图 人造肉指数 885839.TI 财务数据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图 人造肉指数 885839.TI 市场表现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图 人造肉指数 885839.TI 市盈率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图 人造肉指数 885839.TI 市净率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图 指数成股 TOP10 价值分析比较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图 指数成分股同花顺 ESG TOP10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iFinD
人造肉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3.2 驱动因子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者对健康、营养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人造肉行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着这个新兴行业的崛起,预示着未来食品生产的可能变革。
首先,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成为推动人造肉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日益增加,素食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人造肉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选择,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的需求,尤其是在素食者和环保意识较强的消费者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
其次,环境和动物福利意识的提高也为人造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传统的肉类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对环境和动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对传统肉类生产对环境的担忧,使得人造肉成为了一种环保且人道的选择2。
技术的进步是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近年来,细胞培养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进步,使得人造肉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例如,在2013年,一磅培养肉的成本是120万美元,但到了2020年,这一成本下降至50美元。这种成本的降低使得人造肉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且可行的肉类替代品选项。
政府的支持和合理的法规框架也为人造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新加坡成为了第一个批准销售培养肉的国家。虽然中国、以色列和荷兰的政策制定者表示支持培养肉,但由于生产成本高,仍未批准商业销售。
投资的增加也为人造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多家大型食品企业和投资者纷纷投资人造肉领域,推动了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
最后,全球人口的增加和食物需求的增长也为人造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联合国的预测显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接近100亿,为了维持稳定的食物需求,全球需要增产50%的粮食用于饲养牲畜。人造肉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肉类生产方案,有助于缓解全球食物需求的压力。
3.3 风险分析
人造肉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其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在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
表 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造肉行业的风险:
技术风险:人造肉的生产过程涉及了多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其中包括使用无食品安全使用史的组分、新工艺风险以及基因工程改造风险。这些技术的新颖性和未知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甚至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
标准制定风险: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制定不同的标准。这种标准的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行业内的混乱,使得生产商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标准要求。此外,错误的标准制定或者不恰当的标准运用,可能会对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政治和经济利益风险: 标准制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影响,包括行业内的话语权、科学贡献方面的意义以及成为工业界最有能力或最具潜力的合作者等。这些利益关系可能会影响到标准制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综合协调风险: 人造肉生产的标准制定是一个涉及多个系统和多个条线的综合类工程,包括科研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流通系统等。这种复杂的系统性可能会增加标准制定的难度和复杂度,需要有高层面的权威进行统筹协调。
法律和伦理风险:人造肉行业的发展还可能会涉及到法律和伦理问题,比如基因工程的伦理争议、消费者的知情权等。这些法律和伦理风险可能会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3.4 竞争分析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对人造肉行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刻分析:
同业竞争者威胁:人造肉市场在美国尤为热络,食品巨头如Kellogg’s在肉类替代品市场占据了近半的市场份额,而Beyond Meat、Conagra’s Gardein和Kraft Heinz's Boca也分别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在中国,人造肉市场的竞争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行业的新兴性和消费者认知度有关。
替代品威胁分析: 替代品威胁对于人造肉行业来说是重大的。新鲜食材、传统肉类和其他肉类加工产品都可能作为人造肉的替代品,尤其是在健康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很多消费者更加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和天然属性。
需求方威胁分析: 人造肉行业的购买者主要为消费者,他们通过压价和要求更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行业竞争者日益增多,消费者的选择也变得多样化,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对行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供应方威胁分析: 人造肉行业的上游主要为禽畜养殖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由于禽畜养殖行业的高度垄断,它们能够与人造肉生产商协商到一个相对有利的价格或支付协议,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这对于人造肉生产商的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潜在进入者威胁:人造肉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威胁主要来自新的组织的进入,它们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并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新进入者的出现不仅会对下游市场需求量造成争夺,同时也会对上游市场资源造成分流,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强度。
3.5 重要参与企业
人造肉产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双塔食品(002481)、华宝股份(300741)、诚志股份(000990)、东方集团(600811)、金字火腿(002515)、双汇发展(000895)等。
华宝股份[300741.SZ]
华宝香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香精与食品配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食用香精、日用香精、食品配料。公司于2015年取得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广东省香精制备与香气品质分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于2015年取得由上海市名牌推荐委员会颁发的《2015年度上海名牌》。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109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拥有实现销售的香精配方总数上万个。
双塔食品[002481.SZ]
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塔食品)位于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山东省招远市,公司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总资产46亿元,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现已经形成了龙口粉丝、豌豆蛋白、豌豆淀粉、膳食纤维、食用菌、人造肉、植物肉、生物天然气等多元化产品发展格局。
双塔食品于2010年9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掀开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双汇发展[000895.SZ]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以屠宰业和肉类加工业为核心,向上游发展饲料业和养殖业,向下游发展包装业、商业,配套发展外贸业、调味品业等。主要产品是高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生鲜品冻品。2020年,双汇入选“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主板上市公司价值100强”,荣获“金箸奖”2020年度食品标杆企业等多项荣誉。
第四章 未来展望
随着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球人造肉行业正在快速崛起。据Future Market Insights预测,到2023年,全球人造肉市场将达到4895.9百万美元,并预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以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34.0百万美元。消费者对植物基肉产品的兴趣也在增加,据Datassential的2023年食品趋势报告显示,40%的消费者计划在2023年购买植物基肉产品。尽管面临价格较高和味道与传统肉类的差异等挑战,但通过改善味道的相似度和降低价格,以及有效地传达健康益处等,人造肉行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转向中国市场,人造肉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根据Euromonitor咨询公司的数据,预计到2023年,中国的人造肉市场将达到130亿美元。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无肉”市场已经增长了33.5%,到2023年预计将值119亿美元。在疫情爆发前,中国的肉类替代品市场就已经处于强劲增长的轨道上,从2018年的大约100亿美元增长到预计2023年的近120亿美元。国内品牌也在紧随全球的步伐,推动着人造肉行业的发展。
千际投行认为,全球范围内和中国的人造肉行业都在快速增长,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消费者认知的提高,以及解决价格和口味上的挑战,人造肉行业将在未来持续扩展其市场规模和消费者基础,为食品产业带来革新的可能。
作者:千际投行
封面:AI 生成
END
原文标题 : 2024年中国人造肉行业研究报告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