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双碳”背景下园区转型升级 零碳园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园区碳中和成为必然趋势 零碳园区建设面临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陆地、海洋等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例如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现象等,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是全世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根据《巴黎协定》的约定,世界各国将齐心协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努力。
中国无比重视全球气候问题,并且明白这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此“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部署。
目前,中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间隔年限来看,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我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仅有30年。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愿景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任务较为艰巨。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我国正逐步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1年10月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据《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数据显示,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在园区,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创新在园区内产生。根据清华大学研究显示,我国产业园区贡献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1%。园区作为我国产业集聚的核心,也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低碳园区相关鼓励政策,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从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到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再到零碳园区,园区脱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园区碳中和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工业园区实现零碳化发展,对我国达成“双碳”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2022年,全国掀起建设零碳园区的热潮,涌现出多个新建或改建的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元年似乎到来,然而零碳园区的建设面临着不少挑战。
挑战一:缺乏顶层设计
——零碳园区内涵认识不足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等新概念不断出现,园区建设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例如园区对低碳、近零碳、零碳的内涵认识不足,将这些概念混淆,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等同于低碳发展试点;又或者是片面理解零碳园区建设就是要限制生产发展来控制碳排放,达到绝对的零排放。
——零碳园区规划路径不明
此外,各地对于零碳园区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至于如何建设零碳园区,怎样推动传统园区向零碳转型升级是一头雾水。并且中国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这对于零碳园区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的难度较大。如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领域园区构建相对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路径,解决发展和零碳之间的平衡问题是一大难点。
因此目前零碳园区的建设还处于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政策基础等方面仍在探索中,尚未形成明确可行的规划路径。
——零碳园区标准体系缺乏
目前,国内大多数园区未建立统一的能源资源消耗台账,也没有建立碳排放监测机制,并且国内碳排放核算方法不健全、碳核算边界范围不统一等问题影响零碳园区的建设。缺少标准的规范,整个零碳园区市场发展鱼龙混杂,其建设难以推进下去。
2022年3月29日,《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正式发布实施,成为国内首个零碳园区标准,填补了这一空白。不过截至2022年6月,国内暂无零碳园区专项国家标准,也无国标计划,仅有两个针对零碳园区的团体标准发布,国内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挑战二:能源结构失衡
——能源问题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
根据我国于2019年6月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能源活动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包括LULUCF)的比重为77.7%,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重分别为14.0%、6.7%和1.6%。其中,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排放89.25亿吨,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包括LULUCF)的86.9%。可以看出,中国超过八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能源活动。
注:数据为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清单数据。
和传统园区相比,低碳、近零碳园区对于碳排放要求较高,而零碳园区的要求更为苛刻,零碳园区需要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能源问题即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这也就要求零碳园区的能源体系需从单一向协同发展,打造零碳能源系统。
——传统园区以煤炭为主导制约零碳转型
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显示,国内园区(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其中煤的总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的74%,远高于同期中国工业部门的燃煤消费份额的56%,国内园区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极高。
注:1)数据为2015年统计数据;2)国家经开区相关数据采集为213家;3)园区净对外输出石油制品和热力因此数值为负。
并且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显示,国内园区(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主)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85%,其中煤及煤制品相关的直接排放占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86%;原油及油制品和天然气,分别占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8.3%和5.1%;其余仅占0.6%。煤及其制品是园区排放的主力军,也是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痛点,是传统园区向零碳转型的最大阻碍。
注:1)数据为2015年统计数据;2)国家经开区相关数据采集为213家;3)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为园区边界内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
但是对于传统园区来说,想改变园区的能源结构无疑是一大挑战。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数据显示,园区的能源基础设施中燃煤机组占比高达87%,远高于全国水平,且小机组多。
注:1)数据为2015年统计数据;2)国家经开区相关数据采集为213家;3)可再生能源机组包括生物质、沼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其他为柴油、煤矸石、煤气、余热、生活垃圾、污泥等非常规能源驱动的机组
大力推动园区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能给园区带来显著减排效益,但这对于几乎为化石能源基础设施的园区来说,建设资金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并且怎样平衡园区生产活动与设施建设带来的停工影响也需要仔细斟酌。因此,对以煤炭为主的传统园区进行零碳转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国内能源结构为园区零碳化增添压力
要打造零碳园区,推动园区碳中和发展,还需国内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但国内“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21年我国能源生产中原煤占比67.0%,原油占比6.6%,天然气占比6.1%,其他占比20.3%;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56.0%,石油占比18.5%,天然气占比8.9%,其他占比16.6%。
虽然近年来国内大力可再生能源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飞速增长,但在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下要实现“双碳”目标,还是差距甚远。国内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与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供给存在结构失衡,这为零碳园区的建设增添压力。
零碳园区建设任重道远
除了缺乏顶层设计、能源结构失衡等挑战外,零碳园区建设还面临着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水平不成熟等诸多挑战,可谓是困难重重。园区碳中和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要牵住的“牛鼻子”,打造零碳园区任重道远。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规划布局与招商引资策略分析报告》。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原文标题 : 【深度】“双碳”背景下园区转型升级 零碳园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