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环保产业6大赛道发展趋势
作者|环保老兵
江苏人,现居南京
先给青友们问个好!直奔主题前,给青山自己做个广告,继青山智库和青山资本服务之后,青山产业评论今年启动了媒体板块的服务:「联合白皮书」是我们在媒体业务板块推出的第一项服务和产品。它是青山产业评论的一项智库级内容服务,致力于为环保各细分领域优秀企业提供影响力建设支持。通过联合撰写与您相关的细分领域主题研究白皮书,用精准的高质量内容驱动企业品牌建设。
以下是正文:
这是新年后我的第一篇文章(最近在忙书的事儿,大家谅解),也是青山产业评论年度大型选题系列的第二篇,没看过上面一篇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环保行业十大趋势2022版。和上篇「宏观篇」一样,这篇「赛道篇」依然是在十四五开局年之初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而成,对整个十四五期间的解读,我们会在每年第一季度对这个大型系列选题进行更新和公开发布。
从话题的探讨频率上来讲,环保行业各赛道各细分领域的趋势和前景,其实是我和山少爷和青友们线下交流中谈及频率较高的话题之一,也是我们向行业里优秀创业者、企业家、资深从业者请教和探讨最多的问题。
年前,我们发布的青山年度大型选题系列的宏观篇2022环保行业10大趋势,文章推送后收到了大量读者朋友的反馈,这其中有环保行业的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也有来自各类工业企业中负责环保工作的朋友。这让我们看到了,环保产业整条生态链上,相关各方对行业未来局势的密切关注和深度思考。
但在今天这个历史节点上,当我们把话题下沉,去谈细分赛道的时候,有对产业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不可避免的会谈到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现状。在去年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就曾多次发现对于同一问题,即便是行业里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兵们,他们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看法和判断很多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确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转折的浪潮之中(准确来讲是早期阶段),所以这也是这篇文章成文时遇到的挑战。因为近距离观察过行业里几家企业是如何从盛世走向衰落的,所以这无形中也对我后来公开发表的内容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最近两年为何我和山少爷要做大量的企业实地调研和研究。
无论是做环保还是研究环保,最为重要的是要能找到问题,更准确来讲是找到真问题,只有找到真问题直面真问题才是最安全的选择。关于这篇文章的涉及面。环保细分领域多,市场容量各不同,每个细分领域又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同时叠加政策和宏观经济两位维度的影响,去做面面具到的分析,不是这篇文章能够承载的了的。今天这篇环保行业的赛道篇分析文章,我们核心聚焦六大关注度较高的领域来做分析,水赛道、固废赛道、大气赛道、土壤赛道、环境监测检测赛道、智慧环保赛道。本文共计一万三千字,希望对大家了解整条大环保赛道的现状有所帮助和启发。
01
水赛道大建设时代已过,大发展时代到来
去年底,我们在武汉有一场小型的青山闭门会,当时探讨的核心话题就是围绕污水处理市场近几年的变化和趋势。闭门会的参与者都是青山产业评论的读者,有做有做市政污水、农村污水领域的朋友,也有做工业废水处理的朋友。现在回头来看,去年武汉这场闭门会的交流成果,也很契合本文这个部分的主题。
1.城市污水
一句话总结:出现了结构性饱和,但总量空间仍然很大。近两年,大家加经常可以听到城市污水已经饱和的观点。这个观点让不少从业者朋友产生很大的困惑,怎么突然就饱和了?去年4月份,一位围绕市政污水领域做了十五年生意的朋友,辞职去开了一家面馆,这在小圈子里引起了一阵骚动,不少朋友纷纷起哄表示要转型。暂且不论面馆和环保哪个更好干,我们重点还是看看城市污水市场难道真的就饱和了吗?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先来看横向,国内的城市污水市场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也就是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两个维度,一是水资源状况,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齐全、专业运营商的可选范围广,市场空间较小、市场竞争激烈;中小城市因城镇化、工业化影响,用水需求持续增长,但相关设施的污水处理能力较低、提标改造需求强烈;而在往下一层,中小城市下辖的县城方面,现阶段仍处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期,市场空间较大。所以,当我们把这个市场横向扯开来看的时候,城市污水并不是一均衡发展的市场,同时也不是一个成熟度一致的市场。
横向看完,我们再来看纵向,所谓纵向就是污水处理自身的系统逻辑。很多朋友说现在我们已经5600座市政污水厂了,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了。这种观点其实也没错,不过更准确的表述是,在传统污水厂的建设这个事儿上,我们的确空间不大了。
但我们需要弄清一个概念,城市的污水厂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并不能划等号。在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污水厂仅仅是其中一个点上的工作,只不过这个点比较大、比较容易被看到,但在整套城市污水处理的链条中,我们真正面临的难题是一个从污水收集、传输到达标排放的系统难题。过去十年,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达标这件事儿上,但大家发现,污水厂个个都达标了,为何污水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为何一督查乱七八糟的问题又都出来了?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系统没做好。
十四五发布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放慢了污水厂建设的步伐,加速了对管网的建设,加速了提质增效的改造。这背后其实就一个关键词,高质量。我们在环保上的思路,从追求速度,开始慢慢切换到了最求质量,从追求单点的建设,转向追求系统的建设。所以当我们谈饱和的时候,其实潜台词是在说单点上饱和,粗放型逻辑下的饱和。从系统来看,从精细化运营和高质量发展上来看,我们还离得很远。而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谈的饱和其实是对一部分玩家的饱和,如果大家只会做点单只会粗放逻辑,那的确饱和了,去开面馆也许真是个英明的抉择。而对另外一部分在粗放逻辑下失落的玩家而言,当下的系统逻辑、高质量逻辑,恰恰是他们大展身手的时机。
谈到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就是符合高质量发展逻辑的公司,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是服务这套逻辑的,但好像感受并不显著。这其实也是我们去年调研过程中,不少企业的同感。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整个行业从政策到观念虽然已经开始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在早期阶段,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来讲三到五年开始有推背感。
二是宏观经济的影响,环保行业的转折点发生在下行经济周期,我们整体在降速,这个时候能有推背感的行业的是非常少的,反而有自由落体感的行业会比较多,我就不具体举例了。环保行业能稳住已经算是更风险相对较强的行业,毕竟还有公用事业这个属性打底。所以,无论是从横向上来看还是纵向来看,城市污水的市场谈饱和还过早,但发展逻辑已悄然巨变。
2.农村污水
农村污水是青山研究院2022年重点研究的赛道之一,最近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着重提到了农环的相关问题,文件的字里行间已在暗示甚至是明示当下的农村环保治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关于一号文件中涉环的解读,山少爷最近刚做过一个解读,很有有利于大家了解行业现状,也算是把一号文件中涉环的问题,做了更清晰直白的转译。坦率地讲,农村污水的发展现状的确有问题甚至是大问题,但绝不是不能做。我很怕看到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点,对于农村环保问题的探讨,绝不是要不要做该不该做的问题。
中国的农环市场是巨大的,但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市场差异程度要比城市还要高。这不是一块可以狼吐虎咽的肉,大干快上是行不通的。几位老友和我讲过他们吃过的亏踩过的坑,家底不殷实的,进去了大概率就出不来。进入十四五之后,这个市场已经过了投机的风口,过了搭顺风车的风口,接下来惟有坚守长期主义,坚持走大道正道,才有机会参加农村污水的后续和终局游戏。青山研究院团队过去两年在农环市场做了很多研究,今年我们会把这些研究和经验梳理成体系,相信这对涉农的朋友会大有帮助。
3. 工业废水
如果评选环保行业最慢热的赛道,那一定是工业环保的赛道,工业废水正是这块慢热赛道中的一大核心市场。很多朋友也许不是特别清楚,我国的环保最开始就是从工业环保抓起,工业三废的治理是核心。但到今天,我们仍不能说工业环保的市场已经成熟了,因为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换个角度也就是存在很大潜力。
这种潜力既有体量上的巨大空间,也有周期上的长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现在仍然非常看好这条赛道的原因。有量、可持续、拼技术,这样的赛道在环保行业里是个宝贝疙瘩。我在去年写过一篇关于工业环保的文章:工业环保,慢热的千亿赛道。那篇文章对工业废水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在这里我就不占用篇幅重复之前的内容。
关于工业环保这条赛道,这里仅补充3点:
1、治理要做但不是终局
未来三五年,工业环保中的治理市场仍会是主导,但五年后十年后,这个行业一定会是一个全新的行业。那出路在哪里?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去思考很必要,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我很建议大家去了解下工业节能行业的兴衰,那真是个典型的前车之鉴。这个市场的早期阶段,所有玩家都在想方设法的帮助企业把三余(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起来,企业因此也每年会在这些地方投入大量资金。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些“余”,对于业主来说是不是更经济?时至今日,这一行业基本没落,绝大部分市场已被能够生产不产生或少产生“余”的设备厂商取代。
2、聚焦致胜
聚焦就是要能够深度参与客户的生产流程。只有深度理解行业核心,从客户价值创造环节下功夫,才可能设计出“双赢”的商业模式,也才能改变客户对环保企业的认知,从老旧的认知(成本中心)向新的认知(省钱甚至创收中心)转变。
3、纵向延伸做大
聚焦所带来的专业度提升,会给环保企业带来更多纵向延伸的机会。因为你对细分行业的深度理解和参与已经占领了用户的认知,当你比客户还懂他们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其中的问题和痛点时,他会发出惊叹:“你是真懂我们这个行业,环保这档子事儿交给你做很放心。”接下来客户会要求环保企业围绕他的行业特点,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对于环保企业来讲,这也就有了打造完整服务一个行业节能环保全部问题的业务链条的机遇。客户要的不是一个“专科大夫”,即使专科大夫非常重要,但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综合实力过硬的工业环保服务商,能帮他专业且高效的解决一揽子问题。
02
固废赛道宝藏与风险并存的超级赛道
很大程度上来讲,废物是环保人的真正致富密码。
在这方面,高大上的例子先不谈,我们就先谈一个很接地气的例子:固废赛道中的个体户,小区的保洁阿姨。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很多环保从业者的收入比一些勤快的保洁阿姨的收入要差一大截。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保洁阿姨掌握了致富密码,资源化。
某种程度而言,她们的生态位是在固废行业食物链上端的,所有的生活垃圾废物,她们要先过一遍,然后才轮到我们这些专业选手。固废资源化赛道的本质和保洁阿姨的商业模式并无二样。很多朋友聊天时也谈到过,父母来到大城市给带孩子的过程中,看到小区保洁阿姨的固废业务搞的这么好,也常常有投身其中的冲动。清晰的商业模式,总是能激发人的能动性。如果没办法真正搞定废物,那很多时候,在客户面前我们就成了“废物”。当前的大背景,固废赛道,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固废资源化赛道。
去年10月份,受邀主持了上海国际固废论坛的闭门会,参会的30多家企业,大多是固废行业的头部企业。因为是闭门会,规模很小,也没有让人拘谨的乌泱泱的观众,所以大家也都越讨论越上头。这条赛道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有哪些新趋势和机遇,在那次会议上的讨论是相对充分的。正好在这里也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1、危废资源化
危废基本算是大固废赛道里唯一一个典型toB生意的细分领域,所以总体来讲,经营的稳定性是有保障的,也成了大固废赛道里的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工业门类全,产废行业多,包含半导体制造、装备制造、化工、制药、采矿等新兴和传统制造业。
另外,相比一般固废和水废,危险废物具有种类多,处理技术难度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也都给中国的危废行业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危险废物总计46大类467种。2017-2019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分别为6581、7370、81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1%、13.5%、8.8%,近三年增幅有所放缓。不过随着国家监管政策日渐趋严,我国对危废的认证、统计也将进一步细化,未来被纳入危废进行管控的废弃物越来越多。
但对于当下的危废行业来讲,日子其实并不算好过。过去五年的高速发展,大量玩家入局,总体的处置能力猛增,但猛增的背后有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危废处置能力看起来挺大,但其实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很多高难度的危废还是没办法得到有效的处置。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们有很多闲置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又有很多没被处理的危废。在这种大的竞争格局下,洗牌就成了必然。
从2017年以来,产业端危废资源化并购频发,诸如光大环境收购江苏佳愿,高能环境收购阳新鹏富及靖远宏达,浙富控股收购申联环保以及2021年初东江环保拟收购雄风环保项目,今年海螺创业宣布收购雅居乐危废项目等。
除了上面讲的危废产能的结构性问题,相信大家还会更关心另外一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同样做危废,有些公司在亏损,但有些公司却可以实现很好的盈利?这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做的深度不同,这其实也是所有环保资源化商业模式的都面临的问题,深度不同,直接导致了盈利的水平差异。具体到危废这个行业来讲,深度怎么体现?这一点其实看标杆企业就行,学习他们的打法,把危废的活儿做深,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技术的深度。通过逐步扩张前后端一体化模式,即前端预处理+后端深加工,可提高金属产品产出的品类及品位。
二是产业闭环+地域布局。在部分省份危废可跨省运输的背景下,实现多地区布局的集散式危废收集模式,扩大公司的盈利半径,覆盖更多工业企业需求,最终发展成为 “工业固废管家”。
三是公司治理+运营经验。对于ToB属性较强的商业模式,管理和运营的杠杆效应是相对容易发挥出来的,具备良好的治理水平,可通过提升激励水平以抢占市场,亦或是加强成本管控提高中间环节盈利水平。分析下来其实也就是技术、模式和运营管理三个维度的竞争力。对于一个相对市场化竞争的市场里,以上这三个维度的竞争力在任何一环上出现显著短板,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出局,这也很好的体现了完全竞争市场的乐趣和残酷性。
2、厨余垃圾资源化
这篇文章写到厨余垃圾资源化这个块的时候,其实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之前基本和这条赛道里的主流玩家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所以对一线从业者的心声和困境还是有所了解。厨余垃圾近几年成了环保领域的香饽饽,一是因为领导多次重要会议上作了指示,二是因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被写进了法律,也就是说推行厨余垃圾资源化是有坚实的法律基础的。2020年版新固废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第五十七条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厨余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作。领导作了指示,法律也给了准头,那接下来自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
这个市场的空间自然不需要多讲,中国拥有13亿以食为天的民众,没有比吃这件事儿更重要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和环保其他新兴领域一样,厨余垃圾资源化仍然没逃脱三分钟热度的怪圈。对于很多匆匆入场的玩家来讲,一两个回合基本就得收拾盖铺回家。我们在这里也主要来看看,这条赛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是要不要做厨余垃圾资源化?没错,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业内都存在严重分歧,我在上面讲过,谈环保要避免二元论,环保领域里几乎没有非此即彼的东西。
但现实总是充斥的二元论(存在即合理),卖炉子(焚烧炉)和卖罐子(厌氧罐)的朋友,大家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你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坐一起开会时,双方都有把对方扔进自己炉子里或罐子里处理掉的冲动。而这件事儿心平气和的看,其实并没有这么大的矛盾,该烧的烧,该资源化的资源化,而不是非此即彼。之所以存在矛盾,其实这和我们做事儿的节奏出了点问题有很大原因,前几年,卖炉子的已经造了大量炉子,现在突然掀起一波资源化浪潮,那炉子和建好的项目,怎么整?没错,产能又出现了结构化的饱和。不仅是炉子出现了结构化饱和,现在连罐子也出现了结构化饱和。这种产能的结构化饱和一直困扰着整个环保行业发展的过程,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讲完了厨余垃圾要不要资源化,我们再看看厨余垃圾资源化在执行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对的问题。这一点在厨余垃圾资源化领域里又显得尤为重要。判断厨余垃圾要不要资源化有一条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常识,也即:衡量厨余垃圾的资源性要从两方面比较,一是比较厨余垃圾混合到其他生活垃圾中焚烧、填埋处置(即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的成本,二是比较一次资源生产的产品的成本。
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理想情况是“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单位成本不高于利用一次资源生产等量产品时的成本”,即不用财政补贴。简单来说,厨余垃圾资源化的工作不能干成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事儿。相信真正做过厨余项目的朋友都会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只有不把它做成做此一举的事儿,你才会有开展商业模式的基础,才有盈利的可能。谈到了商业模式和盈利,那我们就顺着这条线在往下捋。这其实也就是谈及了目前厨余垃圾资源化最核心的议题,怎样的项目是值得投入的。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整个环保行业的项目都是如此,从纯商业的角度来讲,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值得去做投入。如果是纯国企那可能是另外一个逻辑,但如果是纯商业性质的民企,或者对投资回报有要求的混改企业,那在投资评估上是容不得半点差池,这不是在淘宝买件衣服,不合适就退掉或者放衣柜里不穿了就行,环保项目一旦上了,出现了错判,那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中小玩家来讲就是要命的事儿,家底儿厚的,也要动动元气。那对于资源化这件事儿来讲,其实有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也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制造更多无法被解决的难题,否则很难通过这事儿持续盈利。为什么很多朋友的项目干的很痛苦?主要是因为问题没解决,反而制造了更多麻烦,比如资源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需要高代价处理的三废,工艺越加越长,成本越来越高。这就走向了歧途,这不是在解决问题,更不是在做生意,这是在给自己挖坑。看似卖了更多设备进去,短期有收益,但大家应该清楚一点,我们在赚谁的钱?这类客户的钱,这么赚会有什么风险?这种风险你能hold住吗?所以,资源化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一拥而上是行不通的,项目风险和盈利的评估能力,资源化的技术能力,后期的运营能力,这些硬功夫才是专业选手在这条赛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盘。
3、垃圾焚烧发电
绝大部分环保细分领域赛道的长度都清晰的写在了政策文件里,对于垃圾焚烧发电来说,十三五的规划已经为这条赛道写好了清晰的剧本。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到 2020 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 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 60%以上,要求到 2020 年底,计划焚烧处理能力提高到 59.14 万吨/日,占总处理能力(110.49 万吨/日)的比例达到 54%。这意味着,十三五结束后,垃圾焚烧发电的跑马圈地也基本完毕,行业大的格局落定,整条赛道的增量项目急速收缩。
尤其是垃圾分类后,垃圾焚烧的步伐开始降速了,降的非常快,以至于刚刚通过垃圾焚烧站稳脚跟的巨头们,宝座还没捂热,就要去开启新的业务拓新旅程。对于参与其中的环保企业来讲,大家的方向也是大致明确的:
一是存量运营,垃圾焚烧大多是20年的特许经营权,但这绝不意味焚烧厂建好后,就实现了睡后收入,环保行业躺着赚钱的生意并不多,还是需要兢兢业业,稍不留神那丁点利润就被烧没了。
二是纵向深耕,比如看一看环卫和厨余窝里的肉,这俩垃圾兄弟在十四五期间也是块香饽饽,通过整合上下游来为运营效率提升做基础,垃圾清运、渗滤液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尾气处理,最后到焚烧飞灰处理的全流程运营管理垃圾三兄弟坐稳垃圾赛道的。
三是横向拓展,比如扎进能源领域,去年底垃圾焚烧行业的龙头企业已提速布局。当然大家还可以看看村镇的市场,建设美丽中国,村镇垃圾也需要适度集中,通过现代化焚烧处理来解决,但这个市场和农污市场又有很大相似性,要慢慢来。
4、环卫市场
去年环卫赛道打得火热,国企民企搞的热火朝天,物业公司纷纷入局,动静搞得很大,吓的焚烧巨头们赶紧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环卫服务是政府刚需较强的一项服务,它既是和老百姓日常密切相关感知较强的工作,也是各地政府的门面。这种刚性的公共服务,通常在付费机制上不会存在太大问题,而疫情之下,逆周期的“新基建”临危受命,这也正是调动社会一切力量的好时机,各路人马纷纷前往。所以,去年这条赛道干的热火朝天,动静搞得的很大也就是不难解释。如果从环卫的整个发展周期来看,我国环卫的市场化其实还处于成长期,环卫运营市场理论规模大概2500-3000亿元。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预计到2025年,我国环卫运营市场理论规模将达到4000-5000亿元。如果参考发达国家环卫市场化情况,我国环卫市场化率将由2019年的40%发展到2025年的70%-80%,与此同时,行业订单复合年增长率从40%-50%降至20-30%。
而目前来看,我国环卫行业比较分散,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量小项目和新进企业让这个市场的分散程度进一步加剧,但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卫行业必然是要面临重新洗牌。对于一些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和融资能力有限的小企业来讲,出局的风险是相对较大的。年去从业内龙头企业那接触到的信息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大佬们正在启动资本杠杠,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将获取更多份额。但这里面仍需要解决自身经营、项目运营以及包括品牌在内的基础能力,否则并购大概率带来的不是更多的回报而是更大的麻烦和包袱。固废这条赛道讲到这,七七八八说的差不多了,在收尾的部分再提一个趋势,也就是大固废一体化的逻辑。近年来,主流焚烧企业均已启动“焚烧+”多元化布局,湿垃圾、环卫、危废为主方向。这样一搞,其实整个固废赛道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就是小整合、大整合、混合整合同时出现,而最终,谁能在大固废赛道里趟出一条大道,青山产业评论会持续保持关注。
03
大气赛道火电见顶,非电起步
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起步于 1970 年,从“酸雨之殇”,到 “穹顶之下”,大气污染治理先后发起了控制酸雨、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等 一系列的治理规划,污染防治指标也从火电脱硫到火电脱硝除尘、再到其他行 业限产、直至当前的非电超低排放改造,可以说这一行业市场特征是完全受政策指标影响的。
大气行业细分子领域多,产业结构散,集中度低,这篇文章做很难做到全覆盖的解读,这里我们重点讲三个关注度较高的细分领域。
1. 火电烟气治理市场近饱和
火电烟气治理市场在大气治理的各细分领域中,是跑的最快,也是饱的最快的赛道。随着火电行业污染排放改造接近尾声,电力行业减排的空间逐渐趋近饱和。除了市场趋近饱和,火电的脱硫脱硝领域,技术同质化特点愈发突出。相对成熟的脱硫脱硝技术导致了产能过剩、 低价竞争加剧的局面,使得火电脱硫脱硝市场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红海”。增量严重不足,加上同质化竞争的大红海,这是火电烟气治理的趋势。过去一年,我和山少爷接在和一些大气领域额朋友交流时,我们能显著的感受到大家的忧虑,其中有一位朋友调侃自己是被判了“死缓”,这话的确说的有点沉重了。
但我们仍然看到了从业者积极的心态,他很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要面对什么,也正在积极的为此做一些准备。这是一件让群众开心,但却让从业者多少会有些失落的事儿,做环保还是要时刻跟得上时代。但大气赛道并非全是电厂的烟气治理,我们以前盯着电厂是因为电厂个头大,争执起来容易上手,也容易出效果。而对于整个大气治理赛道而言,除了电厂烟气治理,还有非电领域的烟气治理。现在火电行业已达超净排放,非电行业将成为大气治理下一个主战场。目前,火电行业治理已经推进到超净排放,大气治理工作出现一定成效:按污染物分类来看,四类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基本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颗粒物浓度依然超标严重。为了实现大气十条和十三五规划的治理目标,推进非电行业大气治理将是相对更经济高效的路径。
2. 非电烟气治理市场刚起步
非电行业的烟气治理是块大蛋糕,但吃起来并不容易。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
一是监管跟不上。监管跟不上并不是我们在监管上的态度消极,而是非电领域的烟气很难监管,这个行业庞杂又过于分散。过去十年,我们之所以在火电领域迅速取得成果,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便是火电领域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高,治理客体明确,也相对容易监管。但到了非电领域则恰恰相反,市场分散,治理客体不明晰,也颇有种抓瞎的感觉。除此之外,我们在管理层面、标准的制定层面也有非常大的完善空间,这里面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来做行业发展的支撑。
二是技术跟不上。过去十年,我们在火电烟气治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很多成果甚至是世界一流,但当我们转向非电行业的烟气治理时,除了上面讲的抓瞎的感觉,我们还会发现自己在技术上有点力不从心。非电行业各类项目烟气成分和性质差异大,需要研发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多,这块的绝大多数核心专利技术由欧美日的企业掌控,国内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难。我们在火电行业烟气治理技术“一招鲜”在非电行业难以重现,单类项目整体规模小使得非电烟气治理研发、制造的规模效应受限,产业发展面临复杂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挑战。
三是客户体量小。长期在火电行业做烟气治理生意的朋友会发现,原来大口吃肉大口喝汤的感觉在非电行业的烟气治理中是很难再找到了。非电领域的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差,长期的低价中标氛围使得“低价低质”“临时应付”行为难以避免,这对当下工业烟气治理领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过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来看,非典领域的烟气治理本身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也某种程度上让烟气治理的赛道从短跑赛道变成了长跑赛道,也给了参与其中的企业更加充分的时间去完善自身的能力。
04
土壤修复万亿赛道,扬帆起航
1. 时隔 40 余年全国土壤普查再启动
关于土壤修复,今年有两个重要文件:
一是最近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为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决定自 2022 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 质量家底,尤其聚焦于农用地土壤勘察。
二是今年 2 月 11 日国务院印发的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农村土壤污染问题摆在重要位置。《通知》明确了普查总体要求、对象与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和工作要求。此二份文件都和土壤修复市场紧密相关,而其背后更为重要的战略考量则是粮食安全问题。回顾历史,我国分别于 1958-1960、1979-1985 年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最近一次距今已 40 余年,土壤污染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全国土壤资源情况亟待更新。“土十条”是“十条”系列政策的最后一部,市场期待已久。
2. 市场差异显著,放量仍需时日
土壤修复市场在地域上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对每个区域土壤修复的基本盘造成很大差异,财政充足的省份干劲儿十足,财政匮乏的省份,动力不足。二是不同地域,项目类型不同。具体来讲土壤修复项目的分布有以下四个特点: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2、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湖南等地。3、农田污染场地修复项目集中在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4、矿山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3. 商业模式是关键,调动市场参与来破局
在商业模式上,土壤污染修复涉及政府、居民、污染企业、开发商、修复 公司等五方,商业模式、付费方可能涉及各参与者。但现阶段还是多以政府付费为主,尤其是随着房地产的降温,让本来为数不多的金主变得更加稀缺。对于政府来说,接下来在土地出让和拍卖方面,大概率会优先考虑从毒地开始,调动社会资金来参与土壤修复,一举两得,卖地的同时顺便把环保干了。就目前而言,土壤修复市场中商业模式较为清晰的是工业场地修复,这也和和其他几大细分环保领域非常相似,toB的市场有更为市场化的操作空间。而矿山修复、耕地修复由于缺乏市场化的机制,目前来看不存在放量的可能,但随着我们第三次土壤普查结束,相信这块市场将迎来春天。粮食安全问题的优先级,这个大家心里都清楚。
4. 群雄逐鹿,内卷空前
环保行业当下的现状,总体来看,经过十年的攻坚,第一轮大总攻基本结束,而土壤修复算是其中的为数不多被落下的领域。所以现在的局面是,一群伺机拓新的老牌环保大佬和拼劲十足的基建狂魔全都跳了进来,热闹二字义不足以形容当下土壤修复领域的状态。而与此同时整个行业所经历的内卷也是空前的,几位做土壤修复的朋友曾提到过其中的乱象,这和之前水、气、固废三条赛道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有经验的朋友都清楚,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冷静,其他几条赛道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尤其是水处理赛道踩过的坑和积累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土壤修复赛道的企业的去深度复盘和学习的。
05
环境监测/检测持续洗牌,走向正轨
环境监测和检测放一起,是因为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监测和检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件事儿,测,只是在使用场景上有些区别。去年和一位在苏州做环境检测的朋友交流,他从检测行业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环保行业的观察和理解,这种来自于一线的现场的观察和思考其实很有价值,而他对行业理解也有别样的深刻。
其实我们的环保到底干的怎么样,哪边干得好哪边干得不好,他们比谁都最清楚。因为在市场规模上和前面几条赛道有较大差距,同时又都具有很强的地域限制属性,所以平时我们这二者讨论的并不多,除非监测造假又被逮到了,时不时的弄个大新闻。但随着环保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整个行业对环境监测和检测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企稳和趋于正规,所以我们慢慢也可以看到这两条赛道中上市的企业。我们平时听到大气监测比较多,环境监测和检测领域中还包含地表水、VOCs、污染源、土壤以及工业污染等领域的业务。
在环保行业基本盘不断变好的大逻辑下,环境监测和检测行业的生意会越来越好,尤其是高端科学仪器在环境监测市场的应用也将会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市场。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虽然此二者市场整体规模不大,但支撑三五家专注于环境领域监测和检测的上市公司是绰绰有余的。这意味着,未来三五年,环境监测和检测行的会出现持续的洗牌,研发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会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去年我和山少爷走访和调研中,我们也的确看到更多的环保企业在通过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能力去实现自身的内生和外生增长。尤其是作为服务业属性的环保行业,管理能力在未来将会是环保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
06
智慧环保
大势已起,未来可期
我在上篇宏观篇的分析中也有谈到过智慧环保的趋势,准确来讲,智慧环保最近两年已经从趋势走向了现实,这个现实指的不是在线下上一套系统,弄个花架子给参观的领导汇报工作用。
智慧环保如今已经在促进环保产业的升级方面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但仍然还处在早期阶段,市场空间巨大,路也很长。而在三五年前,我们智慧环保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个鸡肋的存在。去年和读者里几位做智慧环保的朋友交流这个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逻辑是大家感受较为明显的。也就是,环保大建设放慢脚步时,才是做细活儿智慧活儿的企业上台的时机。而在之前,我们其实是在期待建设和精细化、智慧化同步推进,但过去十年环保行业的大发展,还是让这些朋友认清了现实。粗活儿和细活儿一起干,不太现实。
在粗放增长期,如果你跑到大佬们面前告诉他们,我已经打通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大佬多半会认为你是喝多了。而你大概率也会有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而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大家开始关注精细化运营,关注降本增效。而当下支撑智慧环保发展逻辑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企业内部需求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环保干到今天,单纯靠工程,靠设备的堆叠,已经没办法再往前发展,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中,有两个是非常关键的,一是传统工艺技术发展的停滞,我们很多技术已经几十年没有大进步了,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新技术的使用是不正确不充分的。所以在环保这件事儿上,我们突破的方向其实也很明确,一条传统的工艺路线,一条就是对智慧解决方案的嫁接和应用。青山研究院会持续在智慧环保赛道开展深入的研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最及时和全面的赛道进展分析。
写在最后
保持乐观,准备打硬仗
前几天苏伊士亚洲高级副总裁孙明华女士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环保市场还远未饱和”,包括首创环保集团董事、总经理李伏京先生最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巨头,表达这样的观点是要唱高调。但坦率地讲,从过去十几年来看,这二位所代表的企业,还真不是爱唱高调的企业,在粗放发展、高增长的时代,也未曾看到过他们如此乐观。那现在的乐观,其实更是一种理性的乐观,是一种基于高质量发展这个大逻辑的乐观。
正如经济发展的规律,先是“又快又好”,后是“又好又快”,两个阶段的情况不同,侧重也不同,前者重速度,后者重质量。
要说环保市场饱和也没问题,因为是粗放的饱和、是侧重速度的饱和,是着眼于当下,在这个意义上岂止是饱和,简直是过剩。
说环保市场远未饱和则更值得深思,因为是精耕细作的饱和,是侧重质量的饱和,在这个意义上,环保行业的各条赛道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些年环保行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涌入了各色玩家,有坚守的也有观望的,有真正专业的也有混吃混喝的,有稳打稳扎的也有癫狂暴走的,但走到最后的一定是在高质量的方向深耕的玩家。
去年调研的过程中,很多朋友也问我的态度,其实我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创办青山产业评论的大背景就是行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我们开始青山这项事业的初衷也是为了陪伴和服务属于高质量发展时代的环保企业,一起加速中国环保事业的高质量转型和发展。在这样的变革转型期,焦虑和犹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能做的唯有拥抱未来,拥抱高质量发展。
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原文标题 : 2022环保产业6大赛道发展趋势|青山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