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两千万人遭受砷污染威胁 如何治理?

  此外,生物修复尚属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实际应用中不像水、大气污染治理,有相对成型的技术和工程案例。从前期的分析测量到具体的修复技术,再到修复后土壤恢复的程度,该领域并没有一部完整全面的技术标准作为规范,陈同斌分析道。“修复百亩、千亩土地不是问题,但若要扩展到全国范围,就不单单是科学家的工作了,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国家关于土壤修复的相关政策正在日渐明晰,但作为一个行业,土壤修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占环保产业产值的比重最高可达到35%,而在我国,这一数字还不到1%。行业内存在的技术发展不完善、标准缺失、监管不到位和投融资体制亟待创新等问题也影响着土壤修复的实际范围和效果。

  鉴于我国砷污染事件已呈多发态势,受访专家建议,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是当务之急。建立重点地区空气、水等流体中的砷污染预报机制,加强重点地区土壤中砷含量的监测,从源头上预防砷中毒事件的发生;加强含砷矿藏及其冶炼过程的管理,取缔土法炼砷工厂,冶炼砷的工厂和其他冶金工厂的“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对高砷煤采取强制性脱砷处理,从根本上降低砷排放。同时,应加强含砷化工产品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含砷农药和医药的监管,强化使用常识培训,最大程度减少人为中毒情况的发生。

  相对大气和水污染,我国法律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还存有很多空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土壤污染监测也并未做到全面、有效地开展。土壤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污染治理费用无人负担、市场化机制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更是钳制了对污染土壤者的有效惩治和对受污染土壤的有效治理。

  受访专家建议,在土壤污染治理和开发过程中应明确政府、污染者、新地块开发商以及当地社区和居民的经济责任,建立污染治理基金管理模式,并完善土壤污染治理资金筹措与管理机制。毕竟,与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相比,夯实制度基础、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从制度层面打击污染土壤的行为和确保受污染土壤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才是解决土壤砷污染的治本之策。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