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万人遭受砷污染威胁 如何治理?
2001年,科研人员在湖南郴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随后又在广西和云南建立了砷、铅等重金属污染及酸化土壤修复的示范工程,建立了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修复模式,可以边修复污染土壤、边开展农业生产。他们还利用发现的超富集植物及其优良生态型,研制出若干种强化植物修复的化学和微生物添加剂,优化了植物修复的成套技术。
不过,具有安全、廉价优势的植物修复法尚无法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因为此类砷超富集植物大多喜阴喜湿,只适合在淮河以南生长。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许多高砷土壤还存在盐碱化严重的问题,而砷在盐碱土中十分活跃,很容易迁移到农作物和水体中,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潘响亮及其团队通过6年多的实验,成功研发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我国北方盐碱土砷污染治理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他们从新疆各地土壤环境中分离获得了20多株耐盐碱、耐低温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进入土壤等相关介质后可以形成某些矿物,并把溶解态的砷固定在其矿物晶格中。被固定的砷很难再溶解释放进入土壤,从而有效防止砷从土壤进入水体或农作物中。
多年的田间实验表明,凡是经过这些微生物处理的土壤,95%以上的砷可以被永久固定下来。本刊记者在实验室中看到,这些有着特殊功效的微生物有的好氧、有的厌氧、有的则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具体操作时,好氧细菌用喷雾抛洒在土壤表面,厌氧细菌打压进地下水,藻类则放入地表水中。可以说,“微生物控制技术”在治理砷污染的过程中实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认为,“生物修复法更接近自然生态,从经济投入、修复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虑都是目前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最佳途径。”
然而,土壤生物修复的实验室成果推广起来存在相当的难度。虽然修复一吨污染土的成本低于200元,但修复面积的庞大仍旧使得总投入数额惊人,这对地方财政来说是切实的困难。“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和补贴,修复规模很难扩大,”陈同斌说,以云南个旧为例,目前该地受污染土壤面积在20万亩以上,而治理修复的面积还不到100亩。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