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OFweek视界:近期节能环保市场分析

  只有真正弄清楚这几个问题,节能环保企业的从业者和投资人才能心底敞亮。不然,仅仅是响应党中央号召,靠政策,随大流,没想清楚而匆忙入局,最终必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虽然政府公布的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非常庞大,但是这并不表示节能环保市场规模就有相应的数量级。事实上,节能环保产业当中相当一部分与市场无关,它是一个山头林立、垄断力量强大、市场相当不规范的领域,从业企业普遍面临着“两高一低”的困境,即交易成本高、风险高、效率低。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国家仍然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甚至把它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位置,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知道,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在全社会开展节能环保工作是必须的措施,但是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有很多种手段,大力发展服务业,进行产业升级,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必要的时候进行拉闸限电等等,当然,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也是措施之一,但是相比其他手段,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一种更有效的措施吗?

  再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力。

  一般来说,节能环保的需求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是能源资源压力引发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能源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由于市场扭曲下的资源定价过低、技术落后,导致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这都迫切要求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对能源以及其他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

  第二,是环境恶化压力催生的。过去一段时间为发展经济进行的大规模开发,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加剧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约束的矛盾,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作为一种强制性目标来保证执行,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强制实施客观上倒逼形成了对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

  第三,是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引发的。我国的人口规模、劳动人口规模、流动人口规模在未来20年还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还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我国的城市化率还将不断提高。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率的提高,会造成资源与环境的冲突加剧,使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增加,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生活和生产垃圾增加、噪音污染加剧、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为了应对这些情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和治理,这将带来节能环保市场的大发展。

  第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的。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这些往往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集中的领域,随着国家对能源总量控制、能效标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这些重化工业企业必然会采取措施开展节能减排,而大量的节能减排工作需要专业的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来承担。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比较大的依赖出口拉动,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一方面国际市场对绿色环保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壁垒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限制,迫使国内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也客观上促进了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第五,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依靠对资源的高消耗和掠夺式利用来发展经济,造成了能源等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我国政府从“九五”期间就开始推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通过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产品,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带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设备等方面的大量需求。

  第六,是区域经济发展驱动的。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带来能源的过度消耗、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经济落后地区过度依赖资源,导致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约束下,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应努力防止新的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同时要积极补偿环境治理的历史欠账,无论是源头防治,还是末端治理,都会直接产生节能环保的客观需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