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急!中国最珍贵的黑土正在加速流失!
【人类一动手,黑土就退化】
1956年,东北迎来了一个雨水丰沛的夏季。
连续多日的大雨过后,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南城子屯的村民发现,村子旁边昔日那条不宽也不深的南大沟,竟比以前宽了一倍,也深一倍,悄悄地向村子移了一大截。
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随后几十年里,南大沟持续变宽、加深,变成一条深五六十米、长2000多米的大沟。“长大”的南大沟像一道分割线,和大大小小的支沟,把附近的农田分割得支离破碎,也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撵着”南城子屯人一次又一次往东搬迁。
南大沟的形成,几乎是与当地人对黑土地的开垦同步的。
1950年代初,南屯子村开始开垦村口的黑土地,原来野兔、野鸡经常出没的树林,变成了一片片肥沃的耕地。
东北黑土地,59.4%是典型的“漫川漫岗”地形,这种耕地坡度缓、坡面长。一到雨季,坡面汇流的水更多,对地面的冲刷侵蚀也就越严重。黑土地没有开垦之前,尚有植被保护,开垦为耕地之后,就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有数据显示,仅黑龙江一省,1960年代到21世纪初的40年间,黑土流失面积就达到9.06万公顷(约135万亩)。
放眼整个东三省,像南大沟这样的侵蚀沟,有超过46万条,100米以上的超过29万条。仅黑龙江省就有11.55万条,总长度4.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一周。
东北黑土区每年因此流失1亿-2亿立方米黑土,造成粮食减产2000万吨,够4000万中国人吃上一年;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等矿物质,折合成标准化肥,达400万到500万吨。
黑土流失的不仅是数量,还有年复一年下降的质量,也就是,东北黑土变薄、变瘦、变硬了。
这与东北人的耕种方式不无关系。
2002年初,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带着团队去东北考察黑土,发现当地种地的庄稼人都特别勤劳,耕地深耕深翻。而且,每年玉米秋收后,还会把地里的秸秆收拾得干干净净,堆在路边腐烂,或者烧掉,地里一片杂草都不留。
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形成黑土的生态。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图生教授指出,黑土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合适的积温环境,二是植被在同一块地上生死枯荣,有机质没有流失,三是植被常年覆盖,无人翻动。
传统的深耕深翻模式,土地没有覆盖植被,土壤裸露在空气中,刮风、下雨会带走土壤中养分更高的细小颗粒,使黑土层变薄;而秸秆、土地中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土壤中的有机质有去无还,肥力下降。
数据显示,开垦前,东北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在4%-8%,到目前,已经降到1.5%-3%之间,黑土变“馋”了。
而这一切,从人类开始对黑土“动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
更有甚者,还有人盗卖不可再生的黑土资源,进一步破坏本就已经“亚健康”的东北黑土。
2021年,有媒体曝光黑龙江省五常市福太村发生黑土盗采案件,一个黑土盗采团伙以改造土地为名,承包该村9万平方米的耕地,挖走1.73万立方米黑土,涉案金额高达36万元,给当地黑土地造成毁灭性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黑土流失。
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仅2021年7月,哈尔滨中级法院就针对7起黑土盗采案件进行了审判。近些年来,类似的案件在吉林、辽宁省也屡屡发生,被盗采的黑土流向了城市绿化公司。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黑土”,有不少商家肆无忌惮地以1-2元/斤的价格,公然出售东北黑土。
这背后,对黑土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法律,对黑土市场交易缺乏监管,是根本原因。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