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度丨东盟+6的能源安全

2019-07-10 10:28
ERR能研微讯
关注

翻译&编辑:Mirakuru@ERR能研微讯团队

2019年6月,国际能源署发布《东盟+6的能源安全》,在此ERR能研微讯研究团队对报告的执行摘要进行了翻译,分享给大家,欢迎转发扩散!E

执行摘要

对任何国家来说,维持可靠和有弹性的能源供应都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东盟+6(东盟十国+中国、印度、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拥有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能源市场,它面临着确保安全、负担得起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的迫切需要。本区域各国面临共同的安全挑战: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进口,且进口必须经过主要交通枢纽,市场安排不灵活,以及自然灾害的脆弱性高。优先事项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因各国的情况而异,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近几十年来所采取的路径可以为该区域提供宝贵的经验。

石油

亚太区域新兴经济体的惊人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增长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自2009年以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其他国家都快。从现在到2040年,印度经济或将增长至目前的5倍,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一倍以上。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印度或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领头羊。预计到2040年,其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930万桶/日,高于2017年的380万桶/日。到时候,尽管印度努力提高国内的石油产量,印度90%的石油都将依赖进口。随着东南亚经济规模的扩大,该地区的能源需求也将增长,从现在到2040年将增长近三分之二。

东盟+6能源的进口依赖度

历史上主要的石油供应中断

随着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在全球石油需求中集体所占的份额下降,关于扩大国际石油安全保护伞的讨论已经开始。这些对话的重点是亚太地区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国家,这些国家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大部分。国际能源署紧急石油储备系统正逐渐失去效力,突出表明需要加强新兴经济体的应急能力,并最终将其纳入国际能源署整体系统。建立石油储备既昂贵又费时,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建立国内储备能力的国家。区域合作的一些备选方法,如跨境持股安排和联合储备模式,提供了灵活和务实的近期可替代办法。

天然气

天然气安全也是一个日益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从现在到2040年,该地区预计将占全球天然气净进口量增长的85%,这支持了区域间天然气贸易从大西洋盆地向亚洲的转变。尽管地理限制将亚太区域各国与管道连接起来的可能性,但这些国家在改善需求中心和液化天然气(LNG)码头之间的管道联系方面仍有相当大的空间。预计到2040年,中国将接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届时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将是目前的4倍。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有望为天然气市场带来更大的灵活性、透明度和流动性,这将加强能源安全,并迫使各国改善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投资环境。日本已推动取消限制天然气转售目的地的条款,该地区其他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也采取了这一举措。上海、新加坡和东京等城市正在寻求成为液化天然气交易中心。拥有许多岛屿的国家—因此管道选择较少—可以利用浮式液化天然气技术。这些设施提供了一种经济、快速和灵活的天然气供应方式。它们可以帮助那些直到最近才成为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目标的国家创造增长空间。

电力

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推高了收入水平,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在电器所有增加和空间制冷需求增加的推动下,电力消费迅速增加。同时,该地区是世界上最易发生灾害的地区之一,因此短期电力安全的重点是防止停电。该地区的一些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特别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在处理地震或极端天气事件对电力供应产生的后果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可以为本区域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见解。

2017年和2040年中国发电结构和占比,按来源分类

2017年和2040年印度发电结构和占比,按来源分类

2017年和2040年东盟发电结构和占比,按来源分类

2018年部分东盟+6国家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SAIDI)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新兴经济体电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寻求通过低碳供应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需要仔细融和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电力,以保护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通过邻国之间的协调建立区域电网可以加强电力供应的安全。这需要复杂的系统运作和建立协调监管框架的强烈政治意愿。

2017年和2040年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