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填报:环保专业实力最强大学汇总
7、南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1983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这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成立的环境科学系,戴树桂教授任系主任。1998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坦教授任院长。学院现有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城市化中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正在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的“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已进入评审。
学院设有8个教学与研究机构: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与管理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环境评价与规划所;南开大学泰达膜分离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战略环境评价中心。
在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绿色化学、生态及毒理学、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微污染水体治理、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循环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特色。
8、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学术机构,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上下水道系及1981年成立的环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环境工程学院,1998年正式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使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跨入了全面国际化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学院现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三个系,共有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等平台。
学院的科研领域主要包括污染控制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及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9、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是在原海洋与环境学院的环境与工程学科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学科基础上组建而成。学院现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和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三个机构。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根据2012年“WebofScience”最新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统计,我校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该学科领域全球研究机构国际上排名前1%。
本学科群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滨海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个校级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并拥有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
学院瞄准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近海-流域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的重大科学前沿,同时针对国家与地方对近海-流域-湿地生态安全和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本学科群(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将以亚热带水域生态系统(流域-河口-近海)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主攻水域和湿地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建立生态系统水平的海陆统筹管理的理论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环境工程、生态工程和环境评价等相关应用类学科的发展。
1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和海洋环境研究所,以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挂靠学院,并持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教学和科研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是全国首批8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之一。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规划与管理博士点和硕士点各3个。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山东省学科带头人岗位。环境科学学科是山东省唯一“十五”强化建设的省级环境科学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在2002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6年,“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再次被列入“山东省‘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环境科学”列为“十一五”强化建设学科。2007年,“环境科学”被审核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本科生357人,研究生379人。
按照“面向社会需求,理工协调发展,突出海洋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培养并重,在综合中求特色”的治教方略,以学科建设为核心,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与教学平台,培育优秀团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水平!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