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环保人内心深处的不踏实感

作者|山少爷

山西人,现居南京

写在前面:一个行业的真实状况最能够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身上体现出来。尤其是你在和行业中不同角色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的共性共同特质,这基本上就是这个行业的“八字”了。由于「青山产业评论」一直坚持把文章写在深度多维的调研中,我和环保老兵得以有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行业以及形形色色的从业者。在此过程中,确实对环保行业产生了别样的认知,比如之前在业内广泛传播的两篇文章《被时代毒打的环保人》、《环保80后、90后的机遇与困境》,均由此而来。本篇则要剖析当下环保人的一种普遍心境——越干越深的不踏实感。之所以要写这个话题,是因为这种普遍的心境不全是来自环保行业毫无竞争力的收入,更来自从业者从业过程中价值感、成就感的虚无,这种心境是行业深层问题的直观写照,故而很有必要一探究竟。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从业者不只是企业底层员工,也包含管理层以及老板,大家处在不同的层次,但有着共同的不踏实感。

01不是赚不到钱,是赚得不踏实

要说不踏实的心境,环保从业者都是有感触的,但其中最有发言权、感受最深的就是做技术以及懂技术的人群。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进入行业前就开始在高校里花时间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且入行数年之后几乎不大可能再转行,是对行业投入最深的一类人群。另一方面是做技术具有最能看清行业质地虚实的视角,一项工程从决策的科学性、到落实的规范性、再到完成的质量,参与其中的技术人群有最深的认知,伪需求、样子工程、利益勾兑、违规操作,大都逃不过专业视角的审视。这种不踏实感究竟是怎样的呢?山少爷之前在一篇文章中讲述过一位朋友在不踏实的心境中退出环保行业的心路历程最能表现。

这位朋友早年是做技术的,后来自己当了老板,也挣到了钱,但在做过一些让他心里不踏实的项目后,离开了行业。用他的话说,“退出行业的过程是所做工程一个接一个做好却快速成为摆设的过程,是资金等社会资源一次又一次无端浪费的过程。”“一些项目以环保的名义开展却与“环保“的意义相去甚远,有的还没做就注定要成为烂摊子,一个个建好却很快丢在一边的工程好似猎食者捕杀猎物后留下的残渣,做到后来良心受到拷问。”“在让内心不踏实的事情上轻易牟利,不是长久之计,故而离开。

告别这个行业,不是因为赚不到钱,是赚得不踏实。”这是一位技术老板的感触,其中也讲出了产生不踏实感的主要原因,即大量的投入最后都没有监管甚至烂尾了。而处在基层的技术人员则更加在被完全支配的处境下丧失了对科学技术的尊严的坚守。都说环保行业最难做的是销售,因为要察言观色和随机应变;其实不然,最难做的当属技术,因为在察言观色和随机应变上,技术要根据场景的需要把专业术语讲得既客观严谨又模棱两可、还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和面子。如果你做不到口是心非且兼通专业技能和商业操作、人情世故、合理违规等各门学问,你就不能把技术做到高段位上,甚至会被非专业人扣上“不是个好技术”的帽子。

环保行业的技术人群常常需要在利益勾兑的过程中,办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其角色有时几乎是配合演戏的小丑,十年寒窗所学最终成了演戏的道具。这种违心造成了基层技术人群的深深的不踏实感。至于技术人群之外的其他环保人:技术人群普遍共性的不踏实感,意味着整个行业在根子上是不够坚实的。除了技术人群,其他任何人群只要在这个行业稍作深入,就能触及到这种不坚实,就会产生不踏实感。由此也就产生了“环保行业没有技术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跨界环保”这类论断及乱象。长期如此,一些人产生不踏实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02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离场

前面那位朋友因为钱赚得不踏实而离开的行为貌似不能理解,哪有跟赚钱过不去的呢。但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么干不是长久计,他是做了长久考量和深度分析的,创业者所要思考的绝不只是短期内能赚的钱,而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有前景的方向上去。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的考量,如此分析下来就很能够理解了。而环保市场这几年的状况已然没有本质的改变,甚至更加激烈了。要谈赚钱和生意的逻辑,那最擅长的是投资人,他们专职研究赚钱和生意的事儿。

但近两年,环保行业的投资人大多已经换了战场,离开了环保行业。这也意味着,环保行业如今不再受资本的追捧,甚至现在很多曾经的环保投资人对环保行业已经出现了一种“嫌弃”的心态。这种微妙的心态变化其实也是环保行业质地不坚实的表现,与环保人内心深处的不踏实感同出一脉。在资本市场上,科创板开板后,着急忙慌地上了一批企业,这些企业确实是专业选手,但环保科创内含的空洞一度让场面略显尴尬。上市后增长乏力成为环保科创企业中的普遍现象。

有朋友说,科创板是面镜子,照出了环保行业简陋不堪的内在。这个不堪貌似是一个突然的发现,但深度接触环保行业的朋友都知道,这不过是长期技术创新匮乏的环保行业抓住科创的机会猛蹭的表现。技术创新的匮乏以及发展土壤的贫瘠是让一些投资人和创业者内心不踏实进而离场的原因。

归根到底,在于环保行业过去的发展是纯粹的资源导向型的,行业始终没有形成足够良性的机制,整个行业都浮于非常浅度且混杂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和良性发展。这种根深蒂固的弊病,让所有对技术创新的呼吁和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不合时宜。而这个受政策强力导向的产业,要想在本质上有所突破,很大程度上还是得靠政策的力量。那么,当前处在怎样的政策环境下呢?

03大建设浪潮下的环保产业

若要给现阶段的环保行业拟一个题目,我认为是“大建设浪潮下的环保产业”。当前行业的种种突出现象都指向了这一主题,“大建设”即题眼。过去几年环保市场各个板块的遽然提速,基本上都是政策力度突然加大使然。

时至今日,环保产业在解决的主要问题始终都是环境治理设施从无到有的建设,不管是企业的业绩还是政府的政绩,数据指标都一致地在表达他们建设了多少环境治理工程。最近这几年,国企组团进场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其本质仍然是大建设,只不过这一波变革同时也还在解决行业缺钱的问题。

一直以来,针对环保产业的政策调控大都是围绕“钱”展开的,不管是最初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还是后来的PPP,以及现在的国央企主导市场,基本上都是谁能解决“钱”的问题,谁就可以参与甚至主导市场。三峡模式以每年千亿级的规模往下投,投的同样是核心政策指导下的大建设。

且当前还只是看得见的大建设,对看不见的管网等的建设仍然有巨大的不足。大建设占主导,也就意味着“重建设轻运营”,甚至是“非必要建设”、“乱建设”等泥沙俱下的乱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以前述那位朋友为典型的不踏实感。

有观点认为,理想的状态要从现实开始,现实就是先把混凝土建起来,没有这一步,精细化运营、智能化、智慧化这些都玩不起来。这在发展的先后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也就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行业仍将处在一种粗放的模式下。

而捆绑在现有模式下,技术创新也就难以施展,从业者的不踏实感在短期内也就难以消弭。环保产业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变化的边界一定在当前政策的规划范畴内。当前,环保产业最最强最新的政策背景就是十四五,各地方围绕十四五喊出的目标就是环保市场的风向标,看得出来,大建设已经开展到较深度的阶段但仍未过去。

我想这是环保产业最大的现实,所有企业、所有从业者不得不直面。

04总  结

未来的明星一定在从荒芜和迷茫中走来

行文至此,很多朋友可能内心会略感沉重,但沉重之后要更进一步,把下面的几段读完。本文以环保从业者的不踏实感切入,一方面是剖析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解开一些朋友心中的疙瘩。在前面的文章中,环保老兵的一句话很受大家认同:在中国干环保,要避免走商业和正义的两个极端,前者早晚会出事,后者早晚会饿死,而是要学会在商业和正义之间寻找平衡点,这是现阶段最为识时务的生存策略。对于本文的不踏实感,这句话同样适用。

坦白讲,在一部分从业者当中产生不踏实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这个不踏实感是行业走向新的阶段的良知萌芽,而未来行业的进步也最有可能在这一部分人身上实现。而且在我和环保老兵深入行业调研的过程中,已经能够看到一些走在这个方向上的企业,这条路上人很少,但毫无疑问是值得坚守的,因为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在一个产业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必然要经历从荒芜、到迷茫、到试错、最终逐渐完善的过程,而环保产业发展至今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因此在短期内乱象仍然会存在。但是,未来的明星一定在从荒芜和迷茫中走来。

备注:数据支持|青山研究院      

       原文标题 : 环保人内心深处的不踏实感|青山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