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汽车召回创近年单月新低,7月1日起将再添召回新规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因车辆安全隐患所造成的召回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盖世汽车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统计,2021年5月,国内汽车市场共发起10批次召回通告,涉及11个品牌共计5.28万辆缺陷汽车被召回,较去年同期下降93.61%,但环比上一月的48.02万辆召回总量下降89%,创造了2019年6月以来单月召回总数新低。
整体来看,因3月梅赛德斯-奔驰通信模块软件设计问题产生的超大规模召回,致使今年1-5月召回总数已超过400万辆,而2019年、2020年年平均召回量在678万辆左右。这意味着,若今年接下来7个月中再次爆出超大规模召回,极有可能打破已维持两年的召回稳定期。
分品牌来看,5月的召回主要以因“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主动式固定支架可能发生液体泄漏”缺陷导致召回的林肯大陆为主,其以单月2.47万辆的召回规模独占当月国内汽车市场召回的46.99%。其次是因为车辆后桥拖臂上可能安装未按规定阐述制造的锁紧螺母而导致召回的大众集团旗下部分进口奥迪、大众、宾利及保时捷品牌车型,涉及缺陷车辆1.46万辆。
尽管5月召回总数较低,但仍有较为典型的召回案例。
上市半年,宝马iX3再被召回
去年11月,国产宝马iX3正式上市,售价区间在34.80万-38.72万元。时隔不过半年,宝马iX3在本月宣布即将展开第三轮召回,涉及缺陷车辆6,636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1日至今年4月30日,我国境内累计上险4,372辆宝马iX3。而该车上市半年以来,累计被召回车辆总数已超14,832辆,其中部分车主甚至可能完整经历了这3次召回。
从召回原因来看,这三次召回分别因后排中部安全带自动卷收器的翘板开关定位错误、集成制动系统制动助力液压单元内的马达电机在生产焊接过程中焊接点不正确以及电池控制单元软件或存在设计问题。除后者可通过OTA远程软件升级方式实施召回外,前两者均需到店检查相关故障,必要时更换相关部件。
近年来,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高增,百万级市场下,缺陷车型数量也呈正比增长持续上升,而由电气化、智能化转型所带来的相关故障缺陷也正逐渐被暴露出来。其中,尤以动力电池安全及软件问题为盛。
此次宝马iX3上市半年内便已展开三次召回,从一定程度而言,体现了华晨宝马对于缺陷车辆主动召回的诚恳、负责态度,但如此高频的召回,又是否意味着本身生产制造流程存在一定弊端?这值得深思。
排放召回成新规,7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产品召回由安全召回扩展至排放召回。
《规定》明确了三种召回情形:
一、由于设计、生产缺陷导致机动车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标准。
二、由于不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耐久性要求,导致机动车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标准。
三、由于设计、生产原因导致机动车存在其他不符合排放标准或不合理排放。
其中,《规定》涉及的排放标准主要包括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和GB17691-2018《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都是中国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国六排放标准”)。
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轻型汽车而言,按照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所有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在2025年7月1日前,第五阶段轻型汽车的“在用符合性检查”仍执行GB18352.5-2013相关要求。这意味着,《规定》在执行排放标准时,采用“老车老标准、新车新标准”的原则,符合法律要求和管理实际。
但于车企及零部件企业而言,《规定》第十四条指出,生态环境部在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检查中发现机动车可能存在排放危害的,市场监管总局会同生态环境部可以对机动车生产者进行调查,必要时还可以对排放零部件生产者进行调查。
事实上,排放召回并非新有名词。据悉,自2016年1月1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我国共实施排放召回6次,涉及车辆5,164辆。涉及品牌包括大众、奔驰、斯巴鲁、宝马和飞碟等,涉及部件包括催化转化器、燃油加注管软管、排气歧管和OBD诊断软件等。但伴随我国对于空气质量的越发重视,排放召回首次被列为汽车召回的新方向。
要知道,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打赢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对于“十四五,生态环境部表示将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编制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分析指出,“机动车等移动源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且其对污染的贡献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意味着,汽车污染减排将是“十四五”的重点。基于此,在专家看来,排放召回是大势所趋,不必过于畏惧或夸大其造成的影响。“短期来看,排放召回单车召回成本可能高于汽车安全召回,短期会给部分排放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品牌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规定》会促使机动车行业更为重视排放技术研发及相关的标准要求,倒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升级。”
盖世小结:近年来,伴随全球各国对于环境越发重视,碳中和、碳达峰成为当下“热词”。而在推动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高效实现治排减排成为全汽车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电气化成了当务之急,但显然快速转型的背后是众多车主与车企需要共同背负着的成长代价。
也正因此,近年来我们看到,国家、产业及车企等多层面陆续推出一系列相关规定及办法,试图从设计生产、售后服务等环节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保障。从这一点出发,召回并非负面,但能否在交付消费者之前最大程度降低产品质量缺陷,仍是诸多车企及零部件企业在产业快速转型当下重要任务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盖世汽车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