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敲响白色警钟 我国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2019-12-24 09:37
元一能源
关注

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是除南北两极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地区。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显示,2010年左右,中国总计有冰川53778条,总面积48063.6平方公里。

据统计,自1970年前后到2010年,全国冰川面积减少了12442.4平方公里,占冰川总面积的20.6%。其中,约有8310条冰川完全消失。冰川面积萎缩幅度最大的是西藏自治区,冰川面积整体减少了7680.7平方公里,整体萎缩幅度达到27.7%。云南省则是冰川萎缩速率最快的省份,其冰川总面积减少了28.2%。

专家表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气温升高导致冰面消融加剧和积累量减少,同时引起冰温升高,冰裂隙增加,冰川破碎化加重,消融面增大等。在冰川区降水的形式一般为固态,即降雪,但随着气温升高,在低海拔地区,冰川区降水中的降雨比例有所增加。降雨释放的潜热,也加速了冰川消融。

除此之外,黑碳气溶胶等工业污染沉降在冰川表面,造成冰川反照率降低,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冰川消融。而冰川的消融会使黑碳在冰川表面富集,吸收更多热量。

冰川是一座“固体水库”,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中国的冰冻圈是中国及周边国家重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更是“一带一路”干旱内陆河流域的水塔,滋养着流域中的众多人口。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快速变化及其与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人类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加剧,特别是对水文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持续变暖,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冰冻圈灾害在频率、强度和损失上都有增加趋势。

我国冰冻圈的快速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干旱区绿洲农业、寒区重大工程、寒区畜牧业、冰雪旅游业等产生综合影响。

目前,适应仍然是应对冰冻圈变化的主要途径。冰冻圈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影响分析是适应冰冻圈快速变化的基础,其适应性管理战略则是减轻冰冻圈快速变化的不利影响、降低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损失,进而减缓其不利影响的最终目标。

随着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冰川消融加剧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重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做好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冰川消融加剧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为应对气候危机,降低碳减排,未来我国能源策略一方面要加大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加强区域互联,扩大消纳范围;一方面还要探索新能源基地就地利用方式,并在用电密集、用电负荷较高的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此外,还应加快培育清洁能源应用市场发展,新建商品房的停车位应当配备充电电源,在公共场所建设充电桩。

其次是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摒弃过度开采等落后开采方式,改变技术落后、能效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利用方式,实施洗选、流通、终端消费全过程管理,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监管,降低煤炭利用污染物排放,推进煤炭全产业链的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

此外,国际合作和公约(条约)有利于应对与气候相关的冰冻圈变化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变化,一系列国际公约(条约)已经被制定,包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仙台减灾框架、《巴黎协定》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山地冰冻圈变化的潜在影响和风险,使山地冰冻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福祉和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