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高送转”好走不送,任性割韭菜时代或终结

2018-11-28 09:37
生态资本论
关注

继发布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细则后,沪深交易所再放大招,目标直指高送转。

11月23日晚,沪深交易所双双发布《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转股份信息披露指引》,为上市公司的高送转划清标准,遏制部分上市公司以送转之名,行“割韭菜”之实。

11月26日,新规后的首个交易日,高送转概念股集体“熄火”。

实际上,高送转股票从严监管,从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了。证监会当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会从严打击高送转背后的内幕交易。

前两年,投资者对于高送转概念股过度痴迷,像来梅泰诺、凯普生物等这些高送转企业,去年年底集体走强,就是典型的例子。

市场对高送转的过度迷信,给了部分上市公司,通过“高送转”名义割韭菜的机会,一些环保企业也不例外。

靠高送转增加股价,只能起到短期刺激,不能长久维稳。

而按照新规,上市公司实行高送转将会挂钩业绩,这杜绝了业绩降幅较大企业的高送转行为。

高送转

何为高送转?

即通过扩大送红股和转增股票规模,扩大股本总数,但是降低股价,让公司的股东权益不变。

通俗点来说,就是把一张100元,变成很多张零钱,总价值不发生变化,仍然是100元。说到底,这仅仅是个数字游戏。

既然高送转未发生价值变化,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最大意义就是提高流动性,股价越高,股票的流动性也就相对越差。证券公司的朋友一定经历过向散户推荐在40元以上的股票,结果不问缘由就被拒绝的囧境。

腾讯股价最高曾涨到600港币,这很难吸引普通的投资者。最终,腾讯将股价一拆五,就大大的增加了交易量。

很多“大妈型”投资者,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导致他们天生爱购买低价股,高送转正是迎合他们的口味。

不过纵观A股,流动性很差的公司,屈指可数。高送转在很多时候,仅仅是推高股价的一种手段,有些环保公司也曾寄希望于此。

去年年底,荣晟环保曾推出了10送转21的方案,公司股价在高送转披露后逆市暴涨,4个交易日股价增长了近20%。市场痴迷高送转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2015年,永清环保也把目光投向高送转,在之后的一个月,股价攀升。

为什么痴迷这种数字游戏,只能强行解释为,送转之后,可能更加适合游资进行大规模短线交易,从而炒热股市,抬高股价。

这一招在A股屡试不爽,去年的梅泰诺、凯普生物等企业,都曾因高送转带来股价疯涨。

上市公司一旦高送转,立马有媒体吹捧,资金涌入,市场也为之疯狂。不得不说,这之中应该有着一些默契。

这样的痴迷,给了某些公司可趁之机。

割韭菜

当然企业高送转本身,并不会对投资者有实际影响。但是,如果大股东减持股权,吃亏的只能是散户。

推出高送转公司的股价,虽然在短期内有所上升,但基本呈现过山车走势,快涨慢跌、涨少跌多,中小投资者极易被“割韭菜”。

人尽皆知的莫过于2015年的全通教育。2015年6月,通过机构操作和高送转的方式,全通教育股价飙升至467元,快到了贵州茅台的将近两倍之多,一时间奉为妖股。

而实际上,全通教育当时的总部,就坐落在简陋的居民楼。

2015年至今,全通教育实控人、董事、高管等已合计减持套现超8.6亿元。股价已经坠入深渊,不足10元。

大家都心知肚明,送转,本质上不对企业的价值造成任何影响。但是,为了加入这场赚钱的游戏,都默不作声。

你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更何况是一群。每个人都想成为钓鱼者,以为可以捞上一笔,而更多的时候却成了庄家的鱼饵。

著名的“徐翔案”就利用了类似的割韭菜手段,徐翔通过与上市公司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合谋,发布“高送转”方案刺激股价,在股价高位时,抛售股票,从中获利的。

高送转不是想送就能送

高送转往往出现在一些大热的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业,当然也包括环保业。

最近,A股市场终于开始转暖,不少企业的股价转跌为升。面对这种情况,沪深两市会更加谨慎,提防有人从中作梗。

这次政策严格规定了三种情形不允许高送转:企业上一个报告期净利润为负;主要股东最近三个月存在减持行为;最近三个月有限售股解禁。

利润为负的企业,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最近有减持行为的公司,大股东极有可能套利开溜;而限售股解禁,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让上市公司的送转需求减小。

企业盈利、股东稳定、有送转需求,这三方面的规定,有效减少了上市公司的投机行为。让严重背离公司经营业绩的“垃圾公司”高送转行为,无所遁形。

当然这绝非一刀切。对于有送转需求的企业,10送转5以下的低送转行为,上交所还是支持的。

在A股市场,并没有太多因股价过高而流动性极差的企业。相反普遍股价都是偏低的,低送转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新规,可以防止内部关联交易,毕竟高送转属于权益的内部调整,无法直接反映和提升公司业绩,更无法直接提升上市公司价值。

对于环保企业来说,如果融资环境改善,上市公司的股价也会迎来春天。如果不能从严监管高送转行为,上市公司继续任性“割韭菜”,对整个环保市场也是一种伤害。

作者:安野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