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土壤修复的产业化之路【专题】

    2013年对土壤修复企业来说是充满激励的一年,一方面,政策利好频现,土壤修复被列为三大环保行动专项计划之一,前景广阔,数万亿规模市场待开启,或成环保领域的下一个蓝海。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修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更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2014年是土壤修复的准备之年,土壤修复走市场化的路径是必然选择,但我国土壤修复的产业化之路还有多远?

  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之下,土壤环境领域的相关政策也在加速向前推进。

  近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北京主持召开环保部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这是继大气、水之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又一重大推进。

  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各地启动土壤修复试点项目总计42个,其中业主为政府的项目19个,其余23个业主为企业。这些项目中涉及资金总量亿元以上的仅两个,大多数项目为中小型规模。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愈发突出的土壤污染问题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的农田耕地污染现象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统一法规及政策规划,即将陆续出台的全国土壤环保行动计划及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便是集中体现。

  按照环保部相关人士此前的表态,配合行动计划落实,相关部门将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未来土壤环保工作所带动的投入将可能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远超水和大气污染治理。

  不过,10万亿元投资对于“基本靠政府掏钱”的国内环保行业来说,如何在政府有限财力下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做大市场蛋糕,始终是业内存疑之处。这也意味着投资拉动下的土壤修复市场空间的释放不可能一步到位。

  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趋势

  污染土壤修复产业“十一五”刚刚开始,“十二五”是预热阶段,“十三五”及以后将有大的发展。然而对于刚刚起步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来说,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因资金、政策和标准、技术等因素的困扰,目前其处境仍十分尴尬。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增值也刺激了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正被国内外看好,尽管这一产业目前面临商业模式不成熟、法规标准缺失等困扰,但仍然成为投资者和研究机构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土壤修复是环保投资的重点,美国每年土壤修复的资金可占环保投资总量的近一半,未来2~3年内,中国的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将进入建设高峰期,将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土壤修复产业年均增长率可达到30%。根据“十二五”环保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污染土壤修复融资需求将达到3150亿元。

  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资金缺乏有效保障。当前中国污染土壤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的资金一般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土地开发商,资金来源有限且没有保障,修复治理工作难以开展,资金问题成为很多污染地块再开发的主要障碍。出于历史原因,中国土壤污染主体大多是各类国有工厂,经过多轮的改制重组,很多工厂产权归属关系已经多次变化,即便产权明晰的,也很难有能力再去支付高额的土壤修复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环保行业的通行准则,在土壤修复行业根本行不通。目前少数比较成熟的商业化项目,主要依托于房地产,由房地产开发商埋单。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土壤修复项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或者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但今后面对大量的类似项目,完全依靠政府支付显然并不现实。鉴于此,目前的土壤修复多是场地的修复,耕地的修复因为难以找到买单人,修复的很少。

  国内的土壤修复多是以工程的形式体现,国内土壤修复的产业链也正在逐步完善发展。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等纷纷开始研究土壤修复项目。国外的一些土壤修复咨询机构,如荷兰DHV集团等也纷纷进入国内,带动了国内土壤修复产业的意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相对发达且污染场地较多的区域,也迅速涌现了一批土壤修复工程类企业。土壤修复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从土壤污染项目的检测到风险评估,再到修复工程的实施,进而还有相应的修复设备商等等,土壤修复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实现有序化和细分化。

  相关链接:土壤修复产业化之路还有多远?【专题】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环保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