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反漂绿”法规缘何夭折?
自去年右倾以来,欧盟开始努力削弱被视为阻碍经济增长的绿色法规。
撰文 |许峰廿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据POLITICO报道,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突然宣布撤回“绿色声明指令”(GCD)提案。该指令俗称“反漂绿法规”,旨在打击公司夸大或虚假宣传自身气候治理和环保的现象,保护消费者和公司免受漂绿行为的影响。
业内称其为“史上最严格的绿色声明法规”,它要求企业对其环境声明进行科学的生命周期评估,禁止产品使用未经验证的“碳中和”“净零”标签。
在上周五(6月21日)的欧盟委员会午间新闻吹风会上,委员会发言人MaciejBerestecki向媒体确认:在当前谈判环境下,欧委会确有意撤回《绿色声明指令》提案。
官方解释称,该提案未能明确豁免约3000万家微型企业(占欧盟全部企业的96%),这一点与委员会长期倡导的“减轻企业合规负担、简化法规”的立法理念相悖。
这一突然声明未经过充分解释与讨论,令议会与理事会震惊和困惑。
原定于2025年6月23日举行的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三方谈判(trilogue)因此被波兰轮值主席国突然取消。发言人表示:“我们按下了暂停键,目前疑点太多,需要欧委会先表明立场。”
面对突如其来的立法中止,欧洲议会两位《绿色声明指令》共同报告员——Sandro Gozi 和 Tiemo Wölken在发布会上明确回应,真正的导火索并非“微型企业豁免”问题本身,而是三大政治势力(EPP欧洲人民党、ECR保守与改革主义者、Patriots爱国者联盟)联手向欧委会施压,要求撤案。
他们强调,欧洲议会早已在授权中明确主张豁免小微企业,议会、理事会和委员会三方本已在6月23日晚间会议上准备就此达成妥协。
然而,在尚未正式磋商前,欧委会却先行宣布“因未豁免微型企业”而打算撤回提案,这一说法不仅误导舆论,也动摇了理事会内原本脆弱的政治共识,意大利因此改变立场,导致理事会内部再无多数支。
报告员进一步批评,冯德莱恩领导下的委员会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再次选择与极右翼政治集团结盟,放弃原本可以与中间派合作达成的折中方案。委员会此举既缺乏法律依据,也违背其作为中立协调方的宪制角色。
目前,《绿色声明指令》立法正式陷入僵局,后续谈判能否重启仍属未知。
这项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误导、提升绿色标签可信度的法规,为何在最后一刻夭折?背后究竟是产业游说的胜利,还是政治联盟重组的牺牲品?这对欧盟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目标,又将带来怎样的制度与信任裂痕?
指令有多严?
欧盟委员会于 2023 年 3 月 22 日提出了《绿色声明指令》草案。草案要求企业在面向消费者的商业活动中,凡自愿作出绿色声明,均需按一系列评估要求进行论证,例如采取生命周期视角来核算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标志着打击企业误导性环境声明的监管措施正式迈入强制化阶段。
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的抽样调查,在欧盟市场上超过半数的环保相关宣传存在“模糊或夸大”的情况,约40%的环境声明则完全缺乏依据。
这种“漂绿”现象,不仅误导消费者,也削弱了真正可持续企业的市场公信力。因此,欧委会提出必须建立一套强制性验证机制,为消费者提供清晰、可信的绿色信息参考体系。
GCD对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和证据义务。其主要内容包括:
禁止模糊或无根据的环保用语:如“环保”“可持续”等模糊术语,必须建立在可靠科学证据和全面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之上,才能合法使用。
限制“碳中和”等声明的滥用:在没有可靠碳抵消机制或科学验证的前提下,企业不得随意宣传产品“碳中和”“净零”等概念。
统一监管绿色标签:指令要求所有第三方可持续性标签须接受独立监管,以减少市场混乱和消费者误导。
为了确保声明的真实性和一致性,GCD对企业绿色宣传提出三项关键合规标准:
强有力的科学证据:任何绿色声明必须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明确具体的环境影响。
生命周期视角:企业须从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评估其环境效益,避免“阶段性漂绿”。
信息透明可得:企业需向消费者公开声明所依赖的数据和方法,提供易于访问的验证渠道,例如二维码或在线信息页面。若涉及对未来环境绩效的承诺,也须详细列出具体的改进计划。
为防止“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该指令授权成员国对违反标准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最高罚款额度可达企业年营业额的4%。
以上条款虽然理想美好,但也意味着企业要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复杂、成本高昂的生命周期评估(LCA),这与欧盟的现状水土不服。
围攻之下 难以生存
欧盟态度扭转的背后是政治光谱的明显右移,“减少绿色监管”的呼声高涨,《绿色声明指令》很快陷入多方围攻。
高通胀、生活成本上升,以及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余波,让中下层民众对绿色转型成本愈发不满。右翼政党顺势把环保议程描绘成“脱离现实、加重负担”的精英政策,以激发选民的“反绿色、反精英”情绪。
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后,中右与极右席位显著扩张,“先把经济拉出泥潭”成为主流共识。成员国担心企业难以负担合规费用。
为此,欧盟委员会在2月提出了一项“简化综合方案”,想通过削减可持续性报告规则和义务,帮助欧洲公司与外国竞争对手竞争。
该提案将豁免员工人数少于1,000人的公司,这已经将目前受绿色报告规则覆盖的大约50,000家公司中的80%以上剔除。
2025年6月12日,欧洲议会议员周四表示,欧盟应进一步削减受其环境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规则约束的公司数量。
真正压垮指令的导火索,是6月18日欧洲人民党(EPP)送交环境专员杰西卡·罗斯沃尔(Jessika Roswall)的一封公开信:要求欧盟执行机构撤回GCD提案,并威胁不支持谈判达成的任何协议,直指该指令“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缺乏影响评估”。
EPP强调,企业若想在产品上使用“可生物降解”“碳中和”等表述,必须先通过第三方审计并提交全生命周期数据,这一流程可能让企业每年承担高达5000亿欧元的合规成本,这与欧盟“简政放权、提升竞争力”的方针背道而驰,也缺乏充分证据证明3亿消费者能从更清晰标签中收获足够收益来抵消企业的负担。
作为欧洲议会第一大党,掌握188席的EPP若表态否决,法案几乎注定在理事会—议会—委员会的三方谈判(Trilogue)中夭折。
与此同时,BusinessEurope、欧洲化妆品协会及多家快消品牌的游说自去年起不断升温。5月20日,17家行业协会联名致函欧委会,警告绿色声明指令“过度繁琐的验证程序”会打击企业传达其合法可持续努力的积极性(即导致“绿色沉默”现象),迫使企业将关键的财力与人力从可持续创新转向合规事务,从而最终削弱欧盟在增强消费者信息透明度和维护欧洲工业竞争力方面的目标。
进一步来说,产业界认为草案的深层次影响未被明确评估。绿色声明指令表面上豁免了微型企业的硬性验证义务,但在实际市场中,大型零售商或消费者可能仍要求“同一套证明”。这会迫使小企业为避免信誉风险而被动“跟进”,从而产生合规负担。
根据欧盟发布的一份绿色声明指令立法进展简报,SMEunited(欧盟中小企业联盟)担忧:尽管草案在条款3(3)、4(6)、5(7)中确实将小微企业(micro-enterprises)排除在强制义务之外,但中小企业仍可能间接受到冲击——例如市场竞争压力,消费者可能会怀疑这些企业未履行同等义务,从而产生产品歧视。
因此,有必要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支持:如果微型企业自愿遵守指令要求,应当拥有一套简化的欧盟层面工具,并获得进行生命周期评估(LCA)的便利。
草案不应导致“只有财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使用绿色声明”的结果。SMEunited呼吁采用简单、可行且比例适当的论证标准。
但是如今取消立法,又引发外界对欧盟整体气候雄心被稀释的担忧:统一规则不再后,成员国标准各行其是,跨国企业面临更高法律不确定性,“漂绿”或在监管宽松地区卷土重来,损害欧盟绿色转型的公信力,岂不是因噎废食?
事实上,自2025年以来,欧盟若干气候与可持续政策——反砍伐条例、企业尽责法、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电池法等——均在企业与成员国压力下被延迟或弱化。撤回绿色声明指令,是这一趋势的最新例证,也让外界更关注:在经济压力与政治博弈面前,欧盟的绿色雄心究竟还能走多远?
原文标题 : 史上最严“反漂绿”法规缘何夭折?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月30日预约参会>> OFweek 2025(第十六届)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
7月31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