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升补贴!欧盟重金押注SAF
这场豪赌不仅关乎欧洲航空业的碳中和承诺,更将重塑全球航空燃料市场格局。
撰文 |森序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一场闭门会议上,一份标注着"机密"字样的文件正在成员国代表间传阅。
这份文件揭开了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补贴计划:通过拍卖2000万个碳排放配额筹集资金,对每升合成燃料补贴6欧元,生物燃料补贴0.5欧元,总补贴量覆盖2.16亿升电子燃料或26亿升生物燃料。
这个数字可被换算成全球SAF年产量的15%。因此,这场豪赌不仅关乎欧洲航空业的碳中和承诺,更将重塑全球航空燃料市场格局。
政策杠杆撬动万亿市场
欧盟委员会的测算显示,航空业贡献了全球2%的碳排放,其中欧盟境内航班占比达37%,其脱碳进程已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议题。面对2050年净零排放的硬性指标,传统航空煤油路径已无可能。
在此背景下,ReFuelEU Aviation法规应运而生,即2025年机场燃料必须掺混2% SAF,2030年提升至6%,最终在2050年实现70%的掺混比例。
这个看似温和的曲线,实则暗藏玄机——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测算,要满足2030年6%的掺混要求,欧洲每年需要约500万吨SAF,而2023年全球产量仅13亿升(约100万吨)。
补贴资金的来源颇具深意。欧盟将碳市场拍卖收入作为资金池,这种"污染者付费"机制形成闭环:航空公司通过ETS支付的碳成本,部分转化为SAF的研发补贴。
这种设计既避免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又强化了碳定价的市场调节功能。
更关键的是,补贴标准差异化设置——电子燃料获6欧元/升的天价补贴,生物燃料仅0.5欧元,折射出欧盟对技术路线的战略导向。
成本鸿沟下的市场困局
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一架汉莎航空A350的油箱正在注入混合燃料,数据显示,SAF价格是传统航煤的4.2倍。
这个差距并非个例,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全球航空公司仅将收入的1-3%投入SAF采购,与欧盟设定的强制比例形成巨大落差。
尽管SAF的环保价值被广泛认可,但其成本高昂、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市场推广受阻。欧盟通过补贴政策干预,旨在填补“政策目标”与“市场现实”之间的鸿沟。
成本结构揭示了SAF的困境。
以HEFA(氢化酯和脂肪酸)工艺为例,原料成本占比高达65%,而废弃食用油(UCO)的全球争夺战已推高原料价格。
更严峻的是,当前SAF产能利用率不足30%,固定成本分摊进一步推高单位成本。电子燃料(Power-to-Liquid)虽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但其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捕集等环节的能耗,使得当前成本超过10欧元/升。
此次2亿升补贴计划,不仅是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SAF扶持行动,更是其通过碳市场收入反哺绿色技术的创新实践。
短期刺激与
长期依赖的平衡术
欧盟的补贴方案犹如精密手术刀,试图在市场失灵处切入。对电子燃料的天价补贴,实质是对前沿技术的定向输血。
德国一家初创企业算过账,在6欧元/升补贴下,其PtL(电力合成燃料)项目内部收益率可从-8%跃升至12%。这种差异补贴策略,正在重塑产业投资版图——2024年全球SAF投资中,电子燃料占比已从5%蹿升至22%。
但补贴的双刃剑效应已然显现。
法国一航空高管表示:"当补贴退坡时,我们该如何应对价格反弹?"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历史教训历历在目:生物柴油行业曾因政策突变遭遇断崖式下跌。
为此,欧盟设计动态调整机制,计划每两年根据技术进步重新评估补贴标准,同时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承诺技术共享。
从实验室到机场的产业跃迁
在挪威卑尔根港,一艘艘满载生物质原料的货轮正在卸货。
这些农业废弃物将被运往北欧最大的SAF工厂,经过气化、费托合成等工序,转化为符合ASTM D7566标准的航空燃料。
这个场景预示着产业变革。传统石油巨头BP、壳牌正在将炼厂改造为SAF生产基地,而空客、罗罗等制造商则忙着认证100% SAF适航机型。
SAF产业的崛起正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
从原料供应到生产技术,再到终端应用,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欧盟的补贴政策不仅影响本土企业,更将重塑全球SAF市场的竞争规则,迫使中国、美国等其他经济体加速布局。
产业链重构也带来了意外收获。荷兰一家SAF企业发现,其副产品甘油竟成为化妆品原料,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使整体利润率提升15%。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政治。欧盟对UCO的进口依赖,正在重塑全球废弃物贸易格局,东南亚的棕榈油压榨厂开始转向航空燃料原料生产。
政策东风下的产业追赶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SAF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欧盟的补贴计划为中国提供了双重镜鉴。一方面,需警惕技术壁垒与原料争夺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可借鉴欧盟的“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加速本土SAF产业链的完善。
2023年《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国产民机SAF示范应用。这个时间表背后,是中石化镇海炼化10万吨/年SAF项目的投产,以及国航在京沪航线完成的首次100% SAF载客飞行。
但中国SAF产业面临独特挑战。国内UCO资源理论潜力约650万吨/年,但分散的收集体系导致实际可用量不足30%。
为此,中粮集团正在构建"地沟油"追溯系统,而中航油则着手建立SAF供应链标准。这些努力正在见效——2024年中国SAF消费量达5万吨,虽仅占全球10%,但同比增速高达150%。
补贴退坡后的市场逻辑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望,欧盟的补贴计划已初见成效。
全球SAF项目投资额突破200亿美元,较补贴前增长3倍。但真正的考验在于2030年补贴退坡后,产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
技术突破正在改写成本曲线。美国LanzaTech开发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使工业废气制SAF成本降至2.5欧元/升;中国石化正在试点的秸秆催化裂解工艺,有望将生物质基SAF成本压缩至1.8欧元/升。
更革命性的变化来自需求端。波音宣布2030年后交付机型将兼容100% SAF,这个决定将倒逼整个产业链升级。
如今,人类首次通过政策杠杆,成功撬动了一个顽固行业的脱碳进程。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场实验验证了碳中和时代的产业变革范式——当市场机制遭遇集体行动困境时,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或许正是破解气候危机的密钥。
在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看来,2亿升补贴不过是序章,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原文标题 : 2亿升补贴!欧盟重金押注SAF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月30日预约参会>> OFweek 2025(第十六届)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
7月31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