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执法“变硬了” 环境污染犯罪“在劫难逃”
2015年11月30日,北京一辆公交车上戴着口罩的乘客。当日,中央气象台将大雾和霾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华北黄淮大部地区数天出现雾霾天气。
2015年1月,51岁的陈吉宁从清华大学校长职位上调任环保部党组书记,次月又成为环保部长。彼时,舆论对这位国务院直属机构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能否担起环保重任,多持观望态度。
3月11日,全国两会期间,在上任一年多后,陈吉宁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去年环保部门的数据:对33个市开展督察;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罚款5.69亿元,查封扣押4191件;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
陈吉宁主政环保部至今,环保执法由弱势到强势的转变明显:“红顶环评中介”遭遇清理,市长被约谈呈常态化趋势,与公检法部门联动频繁,小南海水电站项目等多个老大难项目被叫停。
4月1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去年以来,环保执法变得强势“沾了两个光”:一是去年1月出台的新《环保法》,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行政首长或因污染问题引咎辞职;二是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凡是不支持环保的党委或政府就要追责。“这二者给环境保护工作撑了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系列改变的背后,与陈吉宁出任环保部部长有重要关系。将来,环保的举措或将日趋严格。
环保“变硬了”
陈吉宁主政环保部的第一年,也是“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始实施的第一年。
上任之初,他用了一句英文来讲新《环保法》。“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piece of paper,不是纸老虎。”
2015年3月16日,为全力贯彻落实好新《环保法》,履新不久的陈吉宁要求,对于违法特别是未批先建的企业将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加强与公检法部门联动,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做到四个“不放过”,即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