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环保市场存在的六大亮点及六大风险分析
2015年被称为环保政策元年,多项政策相继出台,政策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环保市场的投资热。这其中不乏改革亮点,同时也有种种隐忧尚待解决。对此,薛涛总结了他认为的环保领域出现的六大亮点和存在的六大风险。
薛涛认为,去年以来,政策环境有六个亮点:
1、重视公众参与,逐步重视信息公开
2、环境治理考核注重从质量出发而非从排放指标出发
3、对市场化的逐步重视
4、对责任主体追究到位的重视
5、采用时间表倒逼机制
6、生态化思路的转变,更加注重生态顶层结构建设
同时,环保领域也应警惕六种风险:
1、部委合作乏力
2、治理指标高但达标率低
3、PPP平台异化,金融系统爱国嫌私
4、科技水平不足,体制科研资源转换效率低
5、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6、部分领域恶性竞争严重,市场发育畸形
环境治理变指标导向为结果导向
“首先,推动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客观需要。”薛涛进一步解释道,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并对“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进行专章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更加进一步提出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2015年7月环保部印发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办法》指出,支持和鼓励公众对环境保护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规定了公众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举报途径,以及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举报。
其次,环境考核从过去仅以排放削减指标要求转向到从环境介质质量改善出发,E20环境平台称之为“环境效果时代的到来”。从质量出发来制 定政策标准,明确责任主体和治理手段,可见治理环境污染决心之大。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减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再次,制定环境治理时间表,通过倒逼机制来改善环境质量也是一大亮点。比如“水十条”就明确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且坚持从质量出发“到 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 体均控制在10%以内”等。
而环保法的亮点则是依法治国后,环境执行责任主体以及治理手段都更为明确,比如,明确地方政府是环境质量责任主体,排污企业处罚不设上限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更加考验环境质量责任主体治理环境的决心。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