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割裂玉门老城水资源危机 背负水污染“伤疤”
当资源被开掘殆尽,环境的创伤难以修复,抛弃与逃离是不是就成了最后的选择?依石油河而建的玉门老城,背负着水污染留下的“伤疤”,正无奈地承受着它最终的命运。
落日从祁连山顶隐没,北侧的石油河周边温度降到零下10℃。
12月初的一场大雪后,河水的一半结冰。
两岸几无人烟,周边散布着采油后的废渣和垃圾。东岸就是著名的石油城玉门老城,坐落在河西走廊的寒冷中,它在夜色中显得萧条、落寞。
被石油割裂的生活
和平常一样,12月上旬的这个周五,下班后的陈林带着一岁半的儿子返回酒泉的家。32岁的陈林生于石油之家,在玉门老城长大,如今任玉门油田分公司油田作业公司核算。
在当地石油资源濒临枯竭后,10年前,老城大批人口迁移到酒泉、玉门新市区等地。在迁徙潮中,陈林家的生活分裂为三块:她住在酒泉,上班地在玉门老城;丈夫则在玉门新市区上班。
陈林上小学时,每逢冲天杨吐绿,老师便会组织春游,到石油河边玩。漂着油渍的河面、河坝拦截处散发的刺鼻味道,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那时候,一个工人模范在陈林所在的学校被广为宣传。他是老君庙油矿退休工人马武林。上世纪80年代,马武林两年累计回收落地原油3665吨,在当时折合人民币近60万元。马武林收集的原油,正是漂浮在石油河上的油渍。
在玉门老城出租司机包三童年的记忆中,这条漂着油渍的河流时常夹杂着羊粪味,“两岸的残油,雨水冲刷后就流到了河里。中下游的河水是没法喝的。”
这条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绵延104公里,中游河段从玉门老城西边流过。伴随了大规模石油开采数十年,它早已不堪重负。
1939年,此地有了第一口油井。如今,石油河畔开辟了风景区。“玉门油田老一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百年油田”六个红色大字矗立于风景区。但辉煌已成过去。石油资源濒临枯竭,储油区域只剩不到2公里长。
在油井区所在的峡谷中,石油河由南向北流去。两岸山峰壁立,上面还有当年石油工人临时居住的宿舍“地窝子”。
严冬的下午,白雪覆盖的河岸看不到一个工人。只有一位看守油井区的老人在那里。
河细如溪,水流在狭窄的人造渠道里涌动。污染随处可见。岸上一个油池,里面的水正向河流中排去,没有任何处理工序。河西边半山腰上,几个冰柱掺杂着油渍等杂质,呈现出淡黄色。
岸边雪地,有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废弃的巨大储油罐。周围可见工人废弃的红色安全帽,生锈的大铁皮箱子,以及干枯的沙蒿。河道边堆积大量黑色的钻井废渣。距南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公里处,一个抽油机正在开动。
石油河水危机
上世纪40年代,狼群逡巡于石油河谷。它们的嗥叫使当地居民夜不出户。当时油矿上不少人被狼咬伤过。到上世纪70年代时,老城的出租司机包三正年幼,家在较偏僻的建筑公司附近。包三回忆,那时山上经常有狼出现。后来,由于人类的捕杀,加上生态恶化,狼群渐渐从石油河边消失。
两年前,消失许久的狼又出现在石油河边的油库附近。这一度使老城的上班族人心惶惶。今年,在玉门老城南边,牧羊人的一只羊被狼咬死。
不过,石油河的生态远谈不上好转。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