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龙:我国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2013-08-16 10:40
铁马老言
关注

  原料收购中的腐败让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一度受阻

  记者:您如何看待生物质能源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阻力?

  陈义龙: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中要创新一种善于同农民打交道的原料收购阳光工程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具有十分挑战性的课题。由于前期涉足生物质能源的企业在这一点上认识都是不到位的,对困难估计是不足的,结果导致所有发电企业在原料收购上掉进中间商唯利是图不讲诚信的陷阱,不仅收不到足够量的原料,更收不到高质量的原料。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原料收购中一场内外勾结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方面,绝大多数原料收购的中间商越过道德底线公开加水、加沙、加泥巴、石块,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中间商克扣农民利益,有的甚至给农民打白条,卷走农民原料款,欺骗农民,这样大大挫伤了农民送原料的积极性,最终出现了电厂发电没有原料而农民继续在田地里放火焚烧秸秆的可笑荒唐局面。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各大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绝大多数的报道都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下去做深层次分析研究,因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在我国不可行。原因是农民不好打交道,农民是趋利的,农民身上难以有诚信等等负面的指责,把一盆企业管理失控的污水全部浇到弱势的农民身上,在媒体报道渲染下,最后几乎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认识:生物质能源产业在我国不能大发展,现在条件不成熟,因为涉及到亿万农民难以掌控。早期有很多关心支持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人士最后因市场无序混乱的结果感到十分难堪与尴尬,2010年以后国家决策机构和主流媒体在支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问题上表态亦十分慎重。

  原料收购工程是生物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记者:对发展生物新能源产业来说,原料收购管控模式是挑战还是障碍?您怎么看?

  陈义龙: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碰到了这一具有十分挑战性的困难时,社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普遍心态,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缺少给予正能量的支持与呵护,对开拓创新者的失败缺少宽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进展缓慢。但是该领域的领军企业直面困难和问题,不回避、不逃避,而是下定决心创新管理突破困难。他们坚持认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原料收购管控模式是个挑战性问题,不是障碍性问题,只要提高认识,提高到一场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难题一定能破解。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必须宣传发动并依靠亿万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必须让这个产业的发展普惠于亿万农民,使他们增加收益,必须充分依靠各级政府来支持建立原料收购市场的诚信体系,必须优化收购系统的业务流程,实施对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减少过程的浪费与损失。在提高原料质量时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利益,做成一个像我国每年5亿多吨粮食收购工程一样,取消中间商与经济人,实现公开透明的阳光收购工程,要以方便农民为主,在村级设立稳固的二级收购点。

  阳光凯迪开展农作物秸秆的机械化收集

  国内领军企业的原料收购管控模式实践成功 破解原料收购问题

  记者:破解原料收购问题被认为是影响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您认为整治的效果如何?

  陈义龙:2012年国内甚至有领军企业铁掌重击中间商的腐败,通过村委会的干部去宣传发动农民,严禁焚烧农林业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半年整治,已取得显著效果,原料品质明显提高,人为造假的加水、加沙、加泥巴、石块的现象基本根治,原料的价格普遍下降,比整治前的同质原料价下降约100元/吨。现在粉碎的原料到厂收购均价稳定在每吨280元以下(按原料热值2300大卡计算),生物质发电厂已开始盈利,农民收入也增加了,并且有了保障,农民季节性的送料积极性大幅提升。

  这一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优化原料的收购业务流程,坚持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坚持发动农民参与支持,让利于民,坚持走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一个阳光、透明、廉洁的原料收购管控模式在实践中已经成功,影响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原料收购问题得到破解,生物质能源产业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尽管生物质能源在我国经历十分曲折坎坷的历程,但是一批有责任有使命的企业,执着追求,顽强拼搏,大胆创新,为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乃至世界生物质能源的产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主导产业,奠定了坚定的实践与创新的基础。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