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治水1天投1亿 治污3年成果“大跌眼镜”
OFweek环保网讯:高调宣传的广州治水成果,在这一组数据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6月13日,广州市环保局在官网上公布了首批50条(54段)河涌5月份的水质监测信息。监测信息显示,中心城区31条河涌中仅有荔湾区的大沙河达标。50条河涌的达标率只有22%,且集中在郊区。
这是耗资巨大的广州“一号工程”——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程,在进行第三个年头的“复试”后,令人大跌眼镜的成绩单。
早在2009年初,广州市政府便定下计划表,承诺至2010年6月底,共投入486.15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1天吞入资金1亿元。但如今三年过去,31条市中心区河涌水质仅一条合格,其余全部是地表水评价标准中最差的劣五类。
而此前投入10亿元治理,被广州当做样板工程的东濠涌,亦令人尴尬地位于劣五类水之列,这一“致命的细节”引发外界严重质疑——“钱都花到了哪里?”
据了解,广州的一些水道之所以出现“返黑返臭”的现象,既与此前过多投入面子工程及一些“治标不治本”的项目有关,更与治水背后涉及到的城市管理协调与缺乏长远战略规划有关。
河涌“返黑返臭”
广州巨资治水由来已久。2009年初,广州市政府曾承诺至2010年6月底,共投入486.15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
而巨额的投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10年亚运会时期,以前一些常年黑臭的河流开始逐步返清,珠江两岸过去有河涌口必臭的现象也开始得以改善。据悉,与2008年大整治前相比,每天,仅中心城区减少直排漏排进珠江的污水就达100万吨。
随着亚运会的到来,“成效最为显著”的广州治水顶峰时刻也随之来临。2010年10月28日-11月21日,广州迎来了20多年来最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发现,广州城区的主要河涌与珠江干道果然呈现出一种“世界水城”的盛景。
在这个盛景背后,是广州70多家工业企业限产乃至停产,广州上游诸多地区亦随之配合进行“三停”,以及采取了诸多临时性截污减排措施。
但随着亚运会的远去,珠江水道与市区的各大河涌又逐渐开始恶化,尤其是大雨暴雨过后,人们发现一些河涌与市区人工湖泊的污水黑臭得让人难以忍受。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适宇教授表示,不能否认广州治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少在硬件设施上和污水处理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据2010年官方透露,截至当年7月,广州新建的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年的228.6万吨/日提升至2010年的465.18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08年的75.09%上升到85%,其中中心城区已近90%,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
李适宇认为,之所以投入巨大,许多河涌的水质仍然达不到标准,这与过去为迎亚运做的一些对策着重于短期有关。“不少措施是治标不治本,效果难以持续。”
目前,广州治水最为得意之作是东濠涌样板工程。但是,今年5月份的监测数据显示这条河道的水质还是劣五类。李适宇说,当时,广州对东濠涌的治理措施就是把东濠涌上空封闭起来,并沿着上面修建了一条东濠涌高架桥,似乎既“治理”了污染,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将河道封闭之后,随之两岸亦建满了房屋。
但是,这种临时性措施加剧了东濠涌的污染程度,甚至影响了排洪,到后来不得不治理的时候,挖开上面的盖板,发现淤泥积压导致河道严重淤塞。
李适宇说,今天广州把东濠涌作为样板是可以理解的,可展示广州治水的历史和决心,但事实上广州不能把每一条河涌的治理都采用东濠涌的这种模式,因为花钱太多,而且东濠涌的上游目前还没有治理,暴雨时上游下来的污染物会影响到下游已经治理的河段,还没有实现整体性的治理。
据了解,东濠涌的上游涉及地域广泛,有关方面为了治理简单而在中途将其截断,使上游形成了一个未经治理的污水积蓄空间。而下游流经市区的河道,因失去上游水源而产生断流,于是,水务部门将从珠江抽上来的河水经过处理后引入河涌上游截断处向下冲刷河道,使得截污后变得干枯的河道保持水流。简单地说,东濠涌事实上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水流装置。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