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我国为何未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

2013-08-08 03:46
来源: OFweek节能网

  页岩气开发的障碍

  在2012年10月开始的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中,重庆能投以“3年投入17.34亿”拿下黔江区块,成为当时的“标王”。此中标价是当时同样属意黔江的中石化出价的十倍、中石油的五倍多。

  投标时踌躇满志,投标后风云突变。“重庆能投中标后,一个电解铝大项目导致它资金链特别紧张。”一位参与转让的能源企业负责人不认同外界的“阴谋论”。

  他表示华能集团本身就是重庆矿产的股东之一,“从参股到控股,按比例分享探矿权同时承担风险很自然”。但他也承认,重庆能投这样的非油气企业当初投标时,的确“经验不足又胃口太大,现在消化不良了”。

  针对质疑,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也回应说“转让符合要求”。

  “转让在中国成了很奇怪的东西,在美国是很普通的。”中海油总公司政策研究室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把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两条: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持续吸引大批资金流入。

  陈卫东的看法与低调的国务院“页岩气开发的体制与政策”课题组不谋而合。该课题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以个人发表的形式,陆续披露了该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中的核心结论包括打破油气垄断、市场定价和分级监管等。

  与传统油气企业对页岩气招投标这一形式的冷淡与质疑相比,更多的业内共识是,拥有常规油气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传统油气巨头们,才是中国页岩气革命的最大障碍。

  地质情况不理想、交通情况比较差,是张抗对拿来招标的区块的评价。在张抗的理解中,该拿出较好的资源,让中标企业进得去、有钱赚,才能推动中国页岩气发展。

  现实是,中国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七成以上重叠,80%的页岩气储量、77%的区块都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和河南煤层气的手中。国土部先后两轮招标拿出的共计24个区块,被称为是绕开油气巨头们的“大蛋糕”之后剩下的边角料。

  在张永伟等人的研究中,美国页岩气领域的成功经验之一,是由政府出巨资完成基础工作,比如确定页岩气储层地质构造、成藏条件并准确评估储量和可采资源量,同时开发并推广核心技术。由此形成的庞大数据库,完全向公众开放。

  而国内的窘境在于,国土部门在以招标引入民间资本时,仍缺乏对页岩气储量等关键数据的了解,有丰富油气勘探开发经验的油气公司又不可能分享其信息、技术。

  一位参与了中标区块工作的非油国有能源企业的负责人提及一个细节,2012年2月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国土部初步预测的中国页岩气资源可采量是31万亿立方米,一个月后公布的可采资源量缩水为25万亿立方米。

  还有中标企业抱怨,国土部门提供的区块资料包中,其地下参数是由地表地质参数推断而来,“打井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投标区块的实际性价比下降。

  在数据开放问题上,张抗戏称,同是国有企业,“中石化的数据库都不向中石油开放,又怎么可能让民营企业拿去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